第六单元第23课外国诗歌两首总课时数第1节授课时间月日课题外国诗歌两首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重点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难点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教具多媒体课本学具课本笔记本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蔚蓝()雾霭()呼啸()桅杆()祈求()蕴藏()巉岩()微澜()2、根据拼音写汉字。pāo___弃gā___吱清chè___kòu___紧zhàn___开ào___立雷tíng___niǔ___曲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安分:祈求:②脚下苍海绽微澜。绽:微澜:4、文学常识填空。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帆》的作者是___国诗人________,《鹰》的作者是___国诗人______。5、用文中原句回答。①“孤独的帆儿”在海上航行,经受着海峰、波浪,它在_____________。②雄鹰静时_________________,动时_____________。一、教学过程:本文以学生自读为主(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自读做好准备。二、初步感知,把握节奏1.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节奏、语气等。学生识记学生思考识记〖把握重点〗一、象征手法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用以表现与它的某些特性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如“帆”象征诗人所赞美的敢于求索、勇于革命的人,想表现自己改变现状实现理想的思想感情。“鹰”也是用象征手法赞美高傲、宁静、雄健之人。二、诗歌内容综述1、《帆》的主要意象是大海中一片小小的白帆。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言志。将全部三节诗所描绘的画面连贯起来,呈现出诗人借“帆”表达的人生追求,显示了作学生读课文思考学生回答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归纳总结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诗情、画意、义理,在这首诗中很好地融和到了一起,使它成为莱蒙托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2、《鹰》的第一节用太阳的高照和天空的宽广来展现鹰的宁静致远,气宇非凡。而写鹰的静态美只写了一个细节“扭曲的鹰爪”紧扣险岩。第二节诗是以静衬动的写法,用大海的“微澜”以及第一节诗的宁静都与后面鹰的瞬间惊人的一飞构成反差,创造了威力无比的雄鹰形象。〖攻克难点〗理解《帆》“托物言志”的写法是本课的难点。莱蒙托夫借“帆”这个形象寄托自己人生的选择和理想的追求。第一节,开头两句诗展开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画面:一片孤帆在雾霭茫茫的蓝色大海上“闪着白光”。看到这幅画面,读者忍不住会发出疑问:它在遥远的异地寻求什么?它为什么要抛别可爱的故乡?这只在雾海上孤独航行的白帆船,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青年莱蒙托夫生活在一些不思进取的贵族子弟中间,他鄙夷他们的无聊和空虚,渴望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建功立业。他是一个孤独的奋斗者。第二节,诗人展开了一幅孤帆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画面。波涛汹涌,海风呼啸,海上的风暴惊心动魄。“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它在全力抗争,要战胜风浪。后面两句,是诗人为它作的注解:它不寻找幸福,也不逃离幸福。那么它究竟追求什么?在这一节里,诗人没有作正面回答。第三节,风暴朗读品味语言过去了,帆儿在碧波与阳光之中体会着胜利的喜悦。但它并不满足于这暂时的宁静,它仍在“祈求风暴”。读到这里,我们仿佛才明白,帆儿的理想是与狂风激流搏斗,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他不能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奋勇搏击。五、品读语言,领悟感情“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一句中的两个“幸福”应怎样理解?这里所谓幸福,是指世俗概念中的幸福。对它既不寻找也不逃避,是指处于一种对现状已经厌倦,但还未彻底决裂的彷徨状态。2、“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帆”在“祈求”什么?它想在风暴中寻找什么?表示“帆”不愿墨守现状和成规,寻求安分的人所不追求的东西。诗中“风暴”可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