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时间参加人员地点主备人课题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多种阅读方式,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②通过启示、点拨和讨论等方式,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重、难点即考点分析课时安排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环节安排备注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1在翻译课文之后,反复诵读课文,背诵课文。2、上节课我们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字词句,并疏通了文意,体会了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是如何勤奋的学习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这篇课文。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学生活动:教师质疑点拨,学生讨论汇报,然后补充订正。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点拨: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只要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1、作者写作本文既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为什么却要大谈自己年轻时为学之难呢?点拨:本文是长辈对晚辈的临别赠言。作者既要使晚辈有所得益,又不宜板起面孔说教,于是就采用了现身说教的形式,历述自己当初得书的艰难,从师的苦辛。这一段话既含教诲,又怀勉励,写来亲切感人,很有说服力。2、作者说自己当年借书抄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个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点拨:记叙缺少细节,文章易流于抽象、单调,而适当穿插细节描写,往往可使文笔更为生动形象,内容更为丰富充实,课文的细节描写更有这样的效应。“天大寒,砚冰坚,”是说天气大寒已经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砚上结有坚冰,书写极其困难,“手指不可屈伸”换一个角度写执笔抄录之艰辛。但即使如此,作者当年仍不敢懈怠,依然兢兢业业的抄录所借书籍,如期归还。寥寥数笔,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寒窗苦读的图画。作者正是借助于这一动人的细节来表明自己一年四季抄书的艰苦,来突出自己当年学习的勤奋刻苦。删去这一细节,上下文似仍可贯通一气,但表达效果显然大不一样了。3、对宋濂早年不畏艰难,刻苦攻读的精神,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点拨:《送东阳马生序》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删去了一段话。在第2段“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后面,还有一段“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称天子之宠光,坠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成其姓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从这一段看来,作者以为最有说服力,最富鼓动性的,莫过于自己年轻时的刻苦攻读,年长时终于获得功名利禄这一事实。作者正是要马生以此为动力来勤奋学习。这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封建社会里,长期为广大知识分子所信奉,在我们看来,无疑是沉浮不堪的,应予以否定。当然,我们否定的是作者“学而优则仕”的学习动机,至于他那种不畏艰难,刻苦攻读的而学习态度,仍可让人得到启发。学习无疑会遇到各种苦难,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只有不辞劳苦,勤奋好学,才能有所建树。4、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点拨:讨论并归纳:运用对比手法以自己年幼时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同舍生”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做对比;通过对比,有利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三总结通过学习本文,你学到了什么样的求学精神呢?同学们,让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条件、自己的收获及现实的指导意义。作业布置重难点及考点巩固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读;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以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面小儿,恬若不知。参考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了,有人牵着牛性练习责怪牛践踏坏了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