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五四爱国运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又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故教材的地位相当重要。二、学生分析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精神等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课堂中指导学生扮演角色,并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后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加深对五四精神内涵的理解等,并指导学生用归纳法构建知识结构。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二十一条”的严重影响;巴黎和会的概况、性质;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发展及结果;五四精神的内涵;通过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②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二十一条”是日本妄图灭亡中国而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了人们的反帝斗争,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深层背景。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②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③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结果及五四精神难点:五四精神的内涵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辅助教学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情境设计:多媒体课件显示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北京大学100周年华诞上的讲话内容:“同志们,朋友们,今天五四思考分析多媒体课件显示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北京大学100周年华诞上的讲话青年节,79年前,北京大学的爱国青年发起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并提问“五四运动精神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来导入。讲授(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13分钟)本目的讲授,采取指导学生营造历史情境,进行角色表演的方法来突破。场景:时间:1919年6月28日地点:民国电视台事件:《新闻关注》节目录制现场人物:《申报》记者邵飘萍北大学生许德珩北大校长蔡元培本台评论员主持人播放《五四运动》片段(课前准备的视频)回顾五四运动的经过。通过采访邵飘萍,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及出示的材料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角色表演后,多媒体显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口号、二个阶段,(用表格制作)和结果(取得初步胜利的三个表现),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因。通过采访许德珩,根据他的亲身经历——五四运动前的筹备:口号和传单的确定;运动的游行路线及其发生的重大事件;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以及被捕到最后的释放等种种经历,进一步落实五四运动的经过。通过采访蔡元培,根据他的所见所感掌握五四运动初步胜利成果及青年学生、工人阶级、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地位。(二)“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的背景)(9分钟)本目是教学重点,我先通过五四运动时间、口号来简单分析背景。然分组讨论,抢答回答。多媒体显示:议一议“为什么袁世凯签定‘二十一条’时国内没有太大的反映,而现在一次外交失败,国内都有这么大的影后打开多媒体课件显示一组背景材料,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