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性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学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2)通过分析认识到“面对灾难”的是每一个人,认识到他们面对灾难时所表现出的勇气的来源是不同层次的爱,归纳人物性格特征过程与方法:默读法讨论法语段说话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俄罗斯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和勇对战争苦难、无限珍惜亲情的坚韧品格。说明:面对一篇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翻译小说且又是战地作品,学生缺少既有的感知经验来辅助阅读文本。教师必须在授课中适时适当拓展有关二战中苏军卫国战争的历史知识以帮助学生开掘小说时代背景的“肥沃土壤”,播撒通过品味对人物的各类描写来赏析人物性格特征的“阅读方法之种”,穿插富有感染性的关键细节朗读和细腻的人物心理独白更是激发学生感同身受至关重要的“光合作用”,聚焦文中人物对祖国、对家人、对恋人犹如“生命之水”的爱,才能使学生深层把握、切身收获俄罗斯性格这一“硕果”的内涵——由“爱”支撑起伟大的人格力量,祖国至上、亲情不朽、爱情不渝,焕发出永恒纯净的心灵美,由此使学生的心沉静、沉淀、反思、碰撞并得以提升。【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泛读的基础上圈画人物描写的语句,并精读关键细节来赏析人物形象的特征。2、难点:对“俄罗斯性格”的认识、思考和内化。说明: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重点的设计为综合复习小说中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语言描写和环境烘托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写作方法,其中强化“以朗读引感悟”的环节,指导学生在对语调、语气的揣摩把握上赏析人物形象。针对九年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难点的设计中强化“以质疑促反思”的环节,摒弃公式化解读英雄的“浅层阅读”,依据时代背景、结合真实人性、穿插文本资料指导学生从人性美的角度去感悟平凡而又伟大的“俄罗斯性格”,自主展开净化心灵完善人格的“深层阅读”。【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主人公面对着突然降临的灾难,作者在文章末尾也写道:“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人们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那么现在我们来仔细看一看,在这篇小说中,有哪些人在面对灾难?面对怎样的灾难?他们是如何应对的?二、资料助读1、作者作品阿·托尔斯泰(1883—1945),俄罗斯作家,出生于萨马拉一个贵族家庭。1901年入彼得堡工学院,因受象征主义影响,毕业前辍学,开始文学创作。早期热衷于写象征派诗歌,190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抒情集》,有颓废倾向。1911年出版第二部诗集《蓝色河流后面》,摆脱象征主义影响,融入更多俄罗斯民间文学和现实主义风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驻英国和法国,写了一些与战争有关的随笔、特写。1917年十月革命后,先后去巴黎和柏林栖身。后经高尔基(1868—1936)去柏林做工作,于1923年回到苏联。高尔基逝世后,阿·托尔斯泰长期担任苏联作家主席职务。他的代表作品为长篇三部曲小说《苦难的历程》和《彼得大帝》(第三卷未完成)。2、写作背景1939年以希特勒为首的德、意、日联盟,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历时6年,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而在促成希特勒灭亡的诸多因素中,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苏联做出了重要贡献。在1941年9月30日,德军对莫斯科发动了代号“台风”的大规模攻势,妄图在十天之内攻占它。希特勒认为,一旦攻占莫斯科,就能击败苏军主力,达到结束对苏战争的目的。德军投入的兵力有七十四个师,一百八十万人,一千七百辆坦克,一千三百九十架飞机,一万四千多门大炮和迫击炮。德军集中了最精锐的部队。11月15日,德军向莫斯科发动第二次疯狂进攻。11月23日,德军占领克林,27日,又占领了离莫斯科仅有二十四公里的伊斯特腊。莫斯科处于德军大炮射程之内,德军用望远镜几乎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的顶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莫斯科军民誓死保卫首都,苏军第316步兵师(后改名为潘菲洛夫第8近卫师),表现了苏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