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太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领会这首曲子质朴、辛辣、明快的特点。过程与方法:了解这首元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初步掌握鉴赏散曲小令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穷苦人民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意的心声。说明:《醉太平》是九年级新教材第四单元《散曲小唱》的最后一课。这一单元选取了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和无名氏的六首散曲小令,合称为《散曲小唱》,其编排用意是很巧妙的。首先,这是学生第一次大量的、比较系统的接触散曲这一文学样式,因此选取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散曲作家,并以散曲创作时期为序的编排方式。其次,考虑到初中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教材的篇幅限制,因此选用简短的小令作为领路人,带领学生跨进元代散曲欣赏的大门。在组织《醉太平》的教学时,既要考虑这首散曲的教学,也要关照本单元的小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散曲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进一步获得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分析和对这首曲的历史背景的了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元曲一般特征的把握初步掌握鉴赏散曲小令的能力。说明:与本单元前几首散曲相比,《醉太平》在思想内容上更具有社会现实性,它直接揭发和讽刺了元代的罪恶统治。要理解这首散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朗读和讨论来解决文本的字面意思,并结合师生所了解的元代历史知识进行背景分析。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散曲的一般特征。在本单元的学习基础上,通过本课学习,对散曲的艺术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提高鉴赏能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其中可见元代散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那么,散曲为什么会在元代兴盛起来,而不是在别的朝代呢?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和点拨,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散曲在元代成熟的原因:一方面元代统治者对戏曲的爱好与元杂剧的繁荣有密切的关系。史料记载元代统治者对独具特色的戏曲大多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这对于促进元曲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元代科举的废止也是助长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蒙古灭金以后,科举中断了七十多年,堵塞了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的道路。中国古代社会自唐宋以来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入仕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元初废科举,知识分子的才力得不到施展,感到没有出路,他们既不能从事生产又很难得到富贵功名,只好寄情于词曲之上,而当时杂剧正好作为一种新兴体裁,既便于反映现实生活,描写故事,又可以作为娱乐的实用艺术,也可以通过为艺人写剧本而解决生活问题,所以文人多将才力施展在戏曲之上。现代著名学者王季思认为:“如果蒙古民族侵入中原后即继续开科取士,关汉卿、王实甫等人都考取了状元、进士。做了官,元代前期就不可能出现戏曲繁荣的景象”。二、整体感知1、注释①子弟:指富贵人家的纨绔子弟。②每:即“们”。下梢:犹言下场,结局。2、课文赏析这是一首切中时弊的名篇。与前面几首散曲相比,《醉太平》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更强的社会意义,它直接揭发和讽刺了元代的罪恶统治。这首曲子,从词牌开始就在痛骂当权者,“醉太平”,粉饰太平罢了,社会矛盾如此尖锐,朝廷还纸醉金迷,难怪元朝90年就灭亡了。四、自主探究1、这首小令,如何反映社会秩序混乱、社会腐败?明确:“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具体地阐述了奸佞专权、朝纲不正,导致了社会混乱。2、这首小令指出当时哪两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明确:“治河”和“变钞”。3、为什么说“治河”和“变钞”是“祸根源”?明确:元朝末年,朝政腐败,灾害频繁。国库也日渐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还发行新钞“至正宝钞”并大量印制,致使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民不聊生。1351年,元顺帝征调农民和兵士二十余万人治理黄河水患。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苛扣口粮,非常愤怒。于是,“治河”和“变钞”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4、这首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