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习实验、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数学上常用的研究方法.理解乘法中的各种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乘法中的简便运算.2.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灵活运用运算律去解决一些运算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运用,验证和探索有理数乘法当中运算律的产生过程,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有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难点: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灵活运用.鼓励学生注意观察、勤于分析.教法与学法指导:教法:采用“引导——探究法”组织教学.学法: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探究猜想,引入新课师:在小学我们学过一些乘法的运算律,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生: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乘法的分配律.师:小学学习过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律,对所有的有理数都还适用吗?通过计算,比较验证同学们的猜想.(课件展示)1、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⑴(-7)×8与8×(-7);()×()与()×()⑵[(-4)×(-6)]×5与(-4)×[(-6)×5];[×()]×(-4)与×[()×(-4)];⑶(-2)×[(-3)+()]与(-2)×(-3)×(-2)×();5×[(-7)+()]与5×(-7)+5×();生:认真思考并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计算上术各题.师:让6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同时组织学生评价与纠错.师:通过计算积的比较,你发现它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生:结果相同.师:猜想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生:适用.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训练学生的运算技能,通过比较结果,探究猜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使用的结论,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运算中的应用.二、文字表达,理解运算律师:你能用文字语言准确表达乘法运算律吗?生:通过回忆交流,相互补充,得出:乘法运算律有三条,分别是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乘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乘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设计意图:以讨论回顾的形式口头表达乘法运算律,一方面达到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理解乘法运算律的目的,并为本课时下一环节的实施作准备.三、符号表达,熟悉运算律师:(用投影片展示一组等式)请同学们判定等式成立的依据是哪条运算律,并口述对应运算律的内容.下列等式成立吗?为什么?(1)(-765)×4=4×(-765);(2)[7×(-8)]3=7×[(-8)×3];(3)(-5)×[+()]=(-5)×+(-5)×().生1:乘法的交换律.生2:乘法的结合律.生3: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律吗?(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如何用字母来表示每条运算律.)生1:乘法的交换律:.生2:乘法的结合律:.生3: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具体等式中熟悉运算律,并再一次叙述运算律的内容,从而加深印象,明确应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用符号语言来表达运算律.事实上,运算律是经过对具体算式的探索,猜想发现的一般化的表示形式,它有多种表达方法(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其中符号语言方法,更能简捷深刻地揭示问题的共性,有助于对一般问题的认识,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特别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及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四、体验运算律简化计算的作用师:(多媒体展示)课本第53页例3.例3计算:⑴(+)×(-24);⑵(-7)×()×.师:用两种方法计算,并比较哪种方法较简便.同时让四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在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