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的能和不断积累的习惯。2、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是如何统一的。3、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总结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生基于事业才有价值,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于事业的态度。“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唐代文学家韩愈如是说。近代学都梁启超关于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见解。八十二年前他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今天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二、简介作者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明确:本文紧扣中心“敬业乐业”展开论述。开始援引古籍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论述有业之必要,再转入论述主体,分别从敬业和乐业两方面逐一论述,最后收束全文,得出结论全文脉胳清晰,极富有层次感。课文共9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板书:敬业与乐业提出论点(1)敬业乐业之必由得出结论(9)敬业乐业之必然进行论证(2—5)有业之必要(6—7)敬业之必需(8)乐业之必须四、学习课文内容(一)学习第一部分。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但跟原文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原意混同了,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二)学习第二部分。1、为何先谈有业之必要。这是确立全文论点的基础。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这是提出本层的分论点,先谈“有业”的原因。再说明无业的害处,这是先从反面论述。课文先引两句孔子的话作理论论据,然后再简单评述。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正面论述,与第3段形成对照。这一段主要引用一位唐代僧人的格言和做法,属事实论据。第5段是作者的具体论述。本段作者的说理就显得十分自然。文中的两个“简直”以及“彻底”“万不能”等词语,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本段结尾处限定论述范围,转得自然。既避免了泛泛而论,又不致使人误解。2、朗读第6、7段。课文是论述"敬业"的重要,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明确:第6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第7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2.朗读第8段。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