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借助品读、想象,领会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的思想感情。2、难点: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讲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之前学习了关汉卿创作的散曲《一枝花•不伏老》和《四块玉•别情》,其中《四块玉•别情》属于散曲中的小令。小令是一支单独的曲子。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它就是和关汉卿并称“元曲四大家”的马致远创作的《天净沙•秋思》。二、资料助读:1、解题: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2、作者简介: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3、元曲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即要一韵到底。三、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①词语注释:【西风】从西边吹来的风;常指秋风。课文指秋风。【断肠】肝肠断裂,形容极度悲痛或哀愁。【斑斑】形容斑点很多。课文中指青草分布的状态。②词义辨析:【古道】〖古道(热肠)〗古道:课文中指古老的道路。“古道热肠”指待人真挚、热情。这里的“古道”,指待人、行事具有古代的风格。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