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白杨礼赞》说课稿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白杨礼赞》。一、大纲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训练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2、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3、初步学习各种阅读方法。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教材地位、作用的确立。《白杨礼赞》所在的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重点是学习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第三册第六单元中曾学过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而散文中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又常常是综合运用的。且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而抒情、议论又是记叙、描写的深化。故在学习了记叙、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基础上,通过这一单元(具体落实到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中抒情、议论和记叙、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学习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三、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学生知识面广,基础扎实,阅读能力强,思维活跃。他们学习主动,预习充分,字词方面的知识及课文背景的了解、内容的熟悉等在预习时就能过关,所以字词教学、课文背景介绍和内容的熟悉等无须在课堂上进行。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1、教学目标:(1)分析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理解“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在文中的运用。(3)理解多种抒情方式的运用。(4)通过朗读和分析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抒情与描写、议论的关系。(2)象征手法的理解。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累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本文思想内容深刻丰富,谋篇布局苦心经营,抒情方式灵活多变,用词造句精致讲究,是一篇散文精品,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鉴于上述原因,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具体作法:1、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视觉、听觉的感知,促进思维,带动对内容的理解。2、采用截取中间的办法,以突破重点为契机,带动全篇的学习。3、采用摘录、朗读、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六、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节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1、用普通话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运用摘录的方法。3、学会运用替换法。4、学习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质疑、讨论、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七、教学程序。1、导入。(1)观看介绍茅盾生平的影片,感受作家的创作思想。(2)请学生根据影片及自己查阅的资料,整理出茅盾的主要作品。(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对茅盾的生平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学会归纳整理作家的创作。)2、课文分析。(1)解题:何为礼赞?(要求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并达成共识:表示崇敬和赞美。)(解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为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自信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2)结合预习,并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因为白杨树不平凡)②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地方?(它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③课文哪个段落重点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第五自然段)(这些问题的设置,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并初步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通过速读回答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教给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