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且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理解唐且外交斗争的大智大勇;2.比较邹忌、曹刿和唐且的言语技巧;3.学习和掌握一些典型的文言知识。[教学重点难点]1.比较邹忌、曹刿和唐且的言语技巧;2.学习和掌握一些典型的文言知识。[教学时数]2课时。[预习]1.诵读并抄写课文。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理解文意;2.理解和掌握一些典型的文言常识。[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二、导入课文(一)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段。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重点词句:(1)谓……曰:对……说。(2)易:交换。(3)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应该答应寡人。其,语气助词,有“可”、“该”的意思;许,答应。(4)不听:不听从。(5)轻:轻视,形容词作动词。(6)非若是也:不是像您说得那样。(7)虽:即使。(8)岂……哉:难道(怎么)……呢(吗)。4.文段赏析导入:这篇文章中,唐且和《战国策》里许多游说之士取得胜利之道,大不相同。一般《战国策》里表扬的策士,在面临强势,自己处于弱势的情况下,要取得胜利,只能凭借现场口头表述的机智,用软化的办法,以柔克刚。但是,在这一篇里,形势却有点不同。首先是,强者一方,似乎向弱者一方让出了很大的利益:以方圆五百里之地,换安陵五十里之地。安陵是魏国的一个附庸小国,连魏国都已经被秦国灭了,何况安陵?但秦国不但不灭安陵,反倒以十倍的土地交换。秦王这样表面上是亏本生意,实际上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安陵君当然知道,世上没有强者向弱者求着要做亏本生意的,就老老实实地回绝了。问题一:安陵君是怎样回答的?既然她已经表明了态度,为什么还要派唐且出使秦国?明确:这里不能说安陵君完全不会说话,因为他没有正面表示对秦王动机的怀疑,而是先把秦王奉承了一下,说:“甚善。”拒绝的理由,不是自己不愿意,而是把把祖宗抬出来(“受地于先王”)。为什么要把这一条抬出来?因为在这一点上,秦王和自己一样,也是“受地于先王”的,就没话可说。虽然不高兴,但一下子也发作不出来。这样,事情不是过去了吗?为什么又要派唐且出使呢?因为霸权得罪不起,顶撞了,留下后遗症,要善后解决。问题二:唐且受命出使秦国,他的任务是什么?唐且面临着的任务是在没有什么交换条件下去平秦王的气,讨他的欢心。任务极为艰巨。问题三:双方一见面,秦王就露出杀机:说:本来我灭魏、韩两国的时候,安陵小国,方圆五十里,灭掉也不费力气。只是觉得安陵君是“长者”,就没有在意。现在我拿出十陪的土地来交换,安陵君居然不答应,这不是瞧不起我吗?秦王这一些话的意思是什么?纯粹的霸权主义者的话语,但也是有技巧的。一,他不说自己有野心,有坏心,而说自己好心,有道德心,尊重长者。二,有心做亏本生意,以十倍的土地换你的一点点。三,可是你们不答应,这不是瞧不起我吗(“轻寡人与”)?这是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上,在精神上受侮辱的地位上。表面上是低姿态,实际上以守为攻,暗藏杀机:本来可以灭掉你,现在,你又得罪了我,这就暗示着要动武,不讲理了。问题四:唐且出使的目的是来缓和一下矛盾,却碰上秦王一副咄咄逼人不讲理的姿态。如果是一般的游说之士,恐怕这时只有说好话,转弯抹角,讲歪曲的道理,力求妥协了。那么,唐且是怎样应对的呢?明确:处于弱势的唐且这时却强硬起来:又一次把老一套的“理”提出来:“受地于先王”,就应该“守之”。这样针锋相对,形势肯定要僵,矛盾肯定要激化的。而且他还不满足,又加上了一句:不要说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也是不成。假讲理的遇到不讲理的,还这么不留余地,甚至主动去刺激强者,不怕秦王发火。而秦王一发火,就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