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授课人: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班级)授课题目《逍遥游》拟3课时第1课时三维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鉴赏其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3、总结本文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等。重点欣赏本文浑融开阔的意境和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难点欣赏本文浑融开阔的意境和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课型□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它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因材施教一、读准字音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决(xuè)起而飞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二、教师简单介绍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可通过庄子的寓言故事)。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奋起⑵、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⑶、《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⑷、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环绕而上⑸、之二虫又何知:这2、翻译下列句子: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⑵、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四、回答下列问题,探究《逍遥游》的基本思想。1、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2、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这说明什么问题?明确:《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3、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4、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5、小结逍遥游是从一个神奇而迷人的故事开始的:鹏鸟海运徙于南冥,需水击三千里,抟扶摇上天九万里,后乃培风图南。为什么要这样呢?作者先用“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来说明“风”的作用,再用杯水芥舟来说明“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最后讽刺蜩与学鸠的讥笑鹏鸟及它们自鸣得意的浅薄情态,并用远行更需多备粮的道理来批判蜩与学鸠的浅识。总之,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不是逍遥游。五、作业安排:1、熟读课文。2、思考练习一、二。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