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雷电颂郭沫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能力目标:1、体会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更加含蓄、深沉、凝练。2、理解作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艺术表达效果的方法。情感目标:反复吟诵这首散文诗,把握作品的诗情,诗味和诗理,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教学方法:“三段五步”教学法。课前准备:指导学生预习。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课前检测:抽生背诵《雪》4—6自然段。二、谈话导入并揭示目标: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者故事以及他们的名言:爱国主义者--张澜;杰出的爱国人士——周恩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目标:1、介绍屈原及作者。2、了解《屈原》创作背景及其梗概。3、初读课文,能带感情朗读全文。三、小组合作交流:1、作者郭沫若简介:2、历史剧《屈原》的创作背景以及故事梗概:四、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情况:小组选出代表汇报情况。(抽4—6名学生)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的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出版于1921年8月,全诗共三辑,以第三辑最为重要。他的许多代表诗篇皆出于此,如《凤凰涅*1》、《天狗》、《炉中煤》、《匪徒颂》等。2、《屈原》简析:(1)创作背景:抗日战争发展到四十年代,特别是皖南事变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激烈,根据地被封锁,爱国志士被迫害,面对这样的时代气候,郭沫若有深切感受,感到这是令人悲愤的时代。正像五四时代孕育了《女神》一样,抗日时代又使郭沫若的创作激情再次爆发,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写出了五幕历史剧《屈原》,这是郭沫若诗情的二度喷发。(2)剧本里的屈原形象:(3)《屈原》的艺术特色。五、指导学生读课文:1、听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应使用的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2、学生自读,掌握重点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指名学生读,读后评价。六、布置作业并指导预习:1、抄写重点字词。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和人物性格。七、教学反思:附:展示点评展示问题展示人第2课时教学内容: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表现出的思想感情;2、欣赏文章的精彩段落。一、课前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徘徊()脚镣()伫立()睥睨()鞺鞺鞳鞳()郢()犀利()稽首()驰骋()湘妃()虐待()2、解释词语:稽首咆哮大智若愚阴惨3、抽生朗读课文。二、指导自学: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读了这段文字以后,你认为屈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是怎样的?2、感情是怎样变化的?3、理清文章的脉络。三、小组合作学习:1、小组讨论并交流以上问题。2、屈原为什么呼唤大风?提问:屈原说的“一切”和“他们”又是指什么呢?提问:既然“死了的”不能“吹活转来”,屈原为什么还要呼唤大风使“洞庭湖”、“长江”、“东海”翻波涌浪呢?“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什么呢?提问:屈原对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他的什么追求?提问:第7、8两段突出体现了屈原的什么精神?提问:参看注释回答,屈原对神鬼偶象的痛斥有什么特点?四、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屈原呼唤:;希望总结:在呼唤中表现屈原什么样的感情?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显示出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决心。2、屈原斥责:;因为总结:屈原变革现实的要求就由前面的对自然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五、小结提升: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六、布置作业并指导预习:1、完成课后有关习题。2、再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七、教学反思:第3课时教学任务: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一、课前检测:1、听写重点字词。2、抽生朗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