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青春对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走进青春”的感悟和遐想,做好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青春的叩门。(2)理解本文生动形象、含义丰富的诗歌语言。(3)学习新诗的朗诵。【教学重难点】1.识记理解课文的重要字词。2.学习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青春,一个亮丽的词语,一个永远被人赞美的话题。它拥有的是一种促人上进的心态,奋发进取的精神。青春有许多亮点,最亮的还是活力。心中有青春,则会如鸟儿一般长出“翅膀”,活跃在能走到的任何地方。搞活动嘛,没有问题。也许歌唱得不那么好,舞跳得不那么棒,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有活力,就犹如给人输入了奇妙的东西,一切都变得那么耐看,那么振人心弦;学习嘛,没问题,也许学得不那么棒,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活力在,就永远会有动力,不用担心自己会不会走到光辉的顶点。叛逆,青春的第二大亮点,它给予含有青春心态的人激情奔放,去冲破严实的约束。也许有人会担心,青春的叛逆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消极的对待功课,讨厌任课老师等等,但他们忘了,叛逆中仍有极富创造力和突破力的理想,可以渐渐抚平叛逆。青春的再一个亮点是理想。人们常说,理想是大海中的航灯,黑夜中的烛光,普罗米修斯手中不朽的神火,它是多么的光彩照人。理想,是坚定的意志,饱满的情绪,也是荡漾在生命赶甘泉中的一丝清流。青春——犹如喷吐的太阳,那一份孕育的痛苦!那一份诞生的辉煌!因为曾经痛苦,因为拥有辉煌,所以唱吧,跳吧,无忧无虑,青春不枉!青春是每个人人生旅途上必经的阶段。八年级的学生虽然与青春还有一段距离,但他们很多人都在议论青春,翘首青春。学习这首诗歌,可以让他们认识到青春是美丽的青春需要体验,要勇敢地走进青春,从而早做准备,去迎接属于每一个人的无限美好的青春。二、作者简介毕国瑛,女,山东人。当代诗人。1980年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结业,留校在附小任教师5年。1986年调上海少年报社《童话报》编辑部任编辑。三、资料助读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常常借助于形象,曲折地表达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含蓄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操。因此形象的赏析,是学习诗歌的最基本的一步。诗歌中的形象包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作者),诗中能寄托情感的景或物。鉴赏形象包括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形象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分析形象的方法:找出关键字;回答其形象特点(包括外形特点和内在精神特点)。鉴赏形象,最重要是抓特征,这个特征就是由自然属性、诗人思想身世、文本信息等因素共同组成。①注重形象本身的特点研究,从形象的自然属性及相关知识,因为诗人利用某种形象无非是利用它的某些特点来暗示读者他想表达的意思。②诗以言志。形象是诗人内心思想的物质表现,是诗人的传声筒。所以我们分析形象要联系诗人身世,生活的背景等。③还要注意对形象联想和想象。④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重视文本阅读,学会从具体的文本中具体的物象上寻找信息,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对作品进行分析。四、整体感知1、注音染(rǎn)蔚(wèi)涩(sè)慕(mù)遐(xiá)2、词语解释忧郁:忧伤,愁闷。遐想:悠远的思索或想像。无忧无虑:没有忧愁,没有顾虑。朦胧:不清楚;模糊。3、内容分析这是一首热情洋溢、生动形象的现代诗,表达了刚刚告别少年时代,新奇地踏上青春绿洲的少男少女们向往青春,盼望青春体验,决心勇敢地走进青春的热烈情怀。全诗共10节,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告别少年,走进青春。“曾经”“戴上”,“而今”“告别”,正说明才从少年步入青年,“有点惊慌有点盼望”,准确地写出了既十分向往又担心准备不足的真实心态。“还想看一看”“还想听一听”,写出了对少年生活的留恋,“却又忘不了”“青春在眼前”,既说明青春的到来是人生成长的必然,又说明“我们”已经能够理性地面对现实,接受青春。第二部分是写初入青春,期待体验。作者先写出了对青春的遐想,想像青春是多么地富有朝气、活力和风采,青春是多么有光彩、蓬勃和力量。接着写期待走进青春,去体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