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两课时)【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是一篇有关民俗文化的文章。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说生活,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作者汪曾祺在文中流露出对故乡的热爱,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逝去风俗的怀念。通过小小的鸭蛋,我们可以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感受到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莫名其妙、肃然”等词语的写法和意义。2.了解作者汪曾祺和与本文有关的背景资料。3.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二.过程与方法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2.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重难点突破】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2.学习民俗文化,加深对民族的了解和感情。【课时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趣导入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今天,让我们走进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去感受浓浓的民俗文化和深深的思乡之情。(出示文题、作者)二.介绍作者及背景资料(出示投影)1.简介作者:汪曾祺(192O~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等。其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汪曾祺擅长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2.介绍背景资料: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相传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与元宵节<中秋节合称“三节”,在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很为人们重视和喜爱。端午节的风俗也是代代相袭,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民俗节日。三.积累生字新词腌(yān)门楣(méi)练囊(náng)袁枚(méi)苋(xiàn)焉(yān)拧(nǐng)车胤(yìn)门槛(kǎn)粽子(zòng)手腕(wàn)籍贯(jí)硝药(xiāo)大襟(jīn)门楣:门框上的横木。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投影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弄懂词义。)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2.课文主题及行文思路主题:本文通过娓娓而谈的叙述,展现了故乡高邮特有的物产——鸭蛋的特点以及故乡的风俗,自然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五.课堂小结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理解新词的含义。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板书设计】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检查作业。1.默写有关拼音和词语,指名学生回答词解。2.回顾上节课内容,师生共同回顾文章的结构。二.诵读课文,逐层分析课文内容。1.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