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初步认识驳论文的论证过程。2、掌握作者的相关知识和本文的生字词。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找出文章的驳论点。2、学会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同时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本文跌宕起伏的感情。1)体会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对比手法,体会其中的由衷赞美。之情。2)体会文中的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中的愤慨和谴责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感受雨果伟大的人格魅力。【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2.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我们还要有充足的理由来作支撑,前边我们已经学了不少这样的文章(如典型的议论文《谈骨气》)。但有时我们也会认为对方的观点不正确,这时我们就想反驳他,那怎么样才能驳倒对方而确立自己的正确的观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看看会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雨果为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被誉为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动荡的历史时期,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2、关于题目本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给法国上尉巴特雷的信。雨果通过这封信使英法联军的暴行跃然纸上,同时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这种无耻行径,表明了自己对于这次所谓的“胜利”的极大讽刺和他对于人类文化遗产的看法。3、关于背景1860年10月6日,上尉巴特雷随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丧心病狂的抢掠和焚烧。后来他写信给雨果,征求雨果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雨果虽从未到过中国,却对圆明园十分了解。1861年11月25日雨果复信给巴特雷,他在回信中说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它“绝无仅有,举世无双”,“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有着“仙境般的建筑”。他着力描绘出了圆明园的梦幻奇景——它的质地,构建,色彩,园林,并强调了它是“为世界人民”而建,是历史的结晶,“属于全人类”,令世界上所有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赞美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然而“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了”。在本文中,作家本着自己的良知和正义感,本着他对中华文明的衷心仰慕之情,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三、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缀满(zhuì)绸缎(chóu)珐琅(fà)(láng)瞥见(piē)晨曦(xī)制裁(cái)箱箧(qiè)2、解释下列词语晨曦:清晨的阳光。剪影:比喻对于事物轮廓的描写。洗劫:把一个地方或一家人家的财物抢光。不可名状:没法用语言形容。状:描绘。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全部失去。荡然:空无所有的样子了。3、文章结构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写信的缘由。以欲擒先纵的笔法摆出了巴特雷上尉来信的目的和观点。开始是交待背景,告诉读者为什么要写这封信,说明这是一封应答之信,并由此结构了全篇“驳论”的构思。第二部分(第2-9段):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文章于对比中为我们展现出了圆明园的美丽图景。作者先不直接回答巴特雷提出的问题,而是将笔锋一转,在对比中,在描写中,在夹叙夹议中,赞美了圆明园这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和“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蕴含着诗一样的韵味。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