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设计(两课时)【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通过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细致灵动的描绘,以此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坚强的斗志,及无私无畏的伟大的不懈斗争精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掌握其音、形、义。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蕴美。2.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3.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顽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重难点突破】1.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2.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课时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趣导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分外动人,我们眼前就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是冬天的精灵,那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华采美文的源泉。1924年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的文字,18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出示文题、作者)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家作品(出示投影)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他于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他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鲁迅先生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2.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三.积累生字新词1.熟悉字词(一生朗读字词,师生评价,学生齐读。)磬(qìng)口朔(shuò)方脂粉奁(lián)目光灼灼(zhuó)凛冽(línliè)2.理解文中词语意思(多媒体出示)(1)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见识广博)(2)然而很洁白,很明艳。(明亮艳丽)(3)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消融,溶化)(4)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消融,溶化)(5)便蓬勃的奋飞。(茂盛的样子)(6)旋转而且升腾。(升高飞舞)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现壮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在这篇课文当中,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下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你听后的感受。再请同学们寻找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读,读出感情。读后交流,生自由读书。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江南雪景和朔方飞雪的鲜明景致。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了理解性整体感知,在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各具特点的图景,让我们领略雪这一纯洁自然之物的独特风采,另外散文诗灵活的形式,优美的语言,也让我们陶醉。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理解新词的含义。2.细读课文,初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