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之前》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按照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先从初步阅读文本入手,再深入感悟文章的主旨,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与影片节选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它是课堂学习不可缺少的补充和巩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圈划、品读人物描写的语言,把握描写的方法对突显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朗读、圈划、赏析、讨论、交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面对灾难和死亡时所表现出的镇定、坦然,有尊严地面对死神的人性之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归纳、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场景。2、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情感。教学难点:在比较鉴赏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围绕立意进行高效选材”的阅读及写作要求。【教学方法】品读、影视作品鉴赏比较、交流讨论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电影的片段,说说影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特定环境?在沉船之际船上人们的普遍反应是什么?(惊慌失措、茫然、不知所措、失魂落魄、惶恐不安等)1912年12月14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客轮,号称“永不沉没”的远洋巨轮泰坦尼克号意外地撞上一座冰山,惨绝人寰的悲剧发生了,由于救生艇太少,只能搭救一半乘客,人们争相逃命,场面也是一片混乱。但船上有一些人的表现却不一般。让我们一起走进《沉船之前》这篇文章去看看吧。二、资料助读泰坦尼克号(英文RMSTitanic),20世纪初英国制造的一艘在当时号称世界上最大的豪华游轮,在当时被称为是“永不沉没的”,但却在1912年4月15日从南安普顿至纽约的处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没,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1500人葬身海底,造成了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一次。这场海难被认为是20世纪人间十大灾难之一。1985年,“泰坦尼克号”的沉船遗骸在北大西洋两英里半的海底被发现。美国探险家洛维特亲自潜入海底,在船舱的墙壁上看见了一幅画。洛维特的发现立刻引起了一位老妇女的注意。已经是102岁高龄的罗丝声称她就是画中的少女。在潜水舱里,罗丝叙述她当年的故事。派拉蒙电影公司与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于1997年将“泰坦尼克号”的事件改编为电影,在全球各地上映,轰动全球。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观看《泰坦尼克号》的一段视频剪辑。灾难面前最能考验人性。影片中,我们看到人们在灾难面前,在死神面前是那样的失魂落魄,惊惶失措,场面混乱失控。然而,就在这艘船上,有些人却表现得异常勇敢无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人性的美,人性的光辉。他们都是值得我们钦佩的英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为我们塑造了这样几个英雄人物。现在,就让我们去走近他们,品读他们。2、场面概括课文是节选的一段,总共描绘了三个场景,请你根据三个场景给文章分一下层次,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第一个场景:1-10节,写音乐家演奏乐曲。第二个场景:11-19节,写老爵士拒绝更衣。第三个场景:20-34节,写老船长与船同沉。四、研析课文1、前面我们说这篇课文是一篇电影小说,大家还记得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吗?明确:人物、情节和环境。2、我们先来认识华莱士。他当时面对的严峻情形时什么?四周惊惶奔突的人群。3、他所作出的选择是什么?镇定地演奏,用琴声抚慰惊慌失措的人们。4、面对惊惶奔突的人群,他“没有走开,他仍然站在那里,似乎对自己的处境有着深刻的理解,知道任何努力,都只可能是一样的结果,他更愿意站在这里,与音乐之神在一起。”运用了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人性美?在责任完成后,他却没有走开,那是因为他对目前所处的境况十分了解。在毫无生还希望的时刻,他选择与他至爱的音乐在一起,充分表现出在音乐之神的陪伴下他面对灾难,面对死亡时的坦然。临危不惧,有尊严的生活。5、“曼妙的音乐伴随着宁静的夜以及四周惊慌奔突的人群,成为一组极为特殊的生命交响曲。”“特殊的交响乐”有什么特殊的含义?面对灾难,人们谱写着不同的生命之曲。音乐家平静、镇定,人群惊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