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雷电颂备课教师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2.戏剧文学的特点。3.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德育目标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能力培养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3.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教学重难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体会作品的雄伟气势和浓厚的抒情意味。2.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学内容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的《端午》诗)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戏剧知识推介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按反映的矛盾性质和表现手法,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和编演年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童话剧等;按结构规模和容量大小,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按语言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2.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3.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及意图《屈原》1942年1月写于重庆。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备注: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教学内容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这篇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三、朗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字词。(投影)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污秽(huì):不干净(的东西)。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迸(bènɡ)射眩(xuàn)目稽首(qí)播弄:摆布。驰骋(chíchěnɡ):(骑马)奔驰。虐待(nüè):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2.多媒体展现舞台情境,学生听读课文录音。结合提示内容,理解剧情,体会文章的气势。教师提示:(1)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