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2、过程与方法: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教学难点】认识人物性格【教学方法】1.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2.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3.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4.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二、预习1.正音:唧(jī)杼(zhù)可汗(kèhán)鞯(jiān)辔(pèi)啾(jiū)溅溅(jiān)燕(yān)山柝(tuò)朔(shuò)气十二转(zhuǎn)帖(tiē)花黄著(zhuó)我旧时裳2.通假字:A.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B.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C.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3.古今异义:A.愿为市鞍马:市:古义:买;今义:集市。B.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只是;今义:表转折,但是。C.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步行。D.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古义:不愿做;今义:没有必要。E.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4.一词多义:①帖:A.昨夜见军帖:文告、文书。B.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②市:A.愿为市鞍马:动词,买。B.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③将:A.出郭相扶将:扶持。B.将军百战死:将领。5.互文的翻译: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文:将军和壮士们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多年以后,有的战死了,有的回来了。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译文:雄兔、雌兔都脚步跳跃、双眼迷离。6.成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能我是雄雌。”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别真相。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当户惟可汗市但朔气金柝铁衣明堂策勋强不用郭著帖花黄扑朔迷离安能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四朗读全诗。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六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1诗篇怎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