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教学目标:1.对苏格拉底的人生和主要思想有所了解和认知。2.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认识苏格拉底这一伟大形象。3.通过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形象的认知,获得人生的启示。教学重点:1.对苏格拉底的人生和主要思想有所了解和认知。2.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认识苏格拉底这一伟大形象。教学难点:通过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形象的认知,获得人生的启示。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药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今天我们来学习《苏格拉底之死》这篇课文。2.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其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认为天地万物生存毁灭,皆出于神意,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在于教导人们过道德的生活,认识普遍的道德规范,倡导“知德合一”说,认为“美德即知识”,“作恶即无知”。他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公元前399年他以传播异说和毒害青年罪被判处死刑,从容饮鸩而亡。这位统御哲学世界和西方文化的人物一生竟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柏拉图:希腊唯心论哲学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贵族出身,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8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此后他常年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达埃及、意大利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回到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园,一边教学,一边写作。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柏拉图一生留下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申辩篇》《美诺篇》《国宗篇》(又译为《理想国》)《斐多篇》《会饮篇》等对话录。背景: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主派掌权,由于苏格拉底及其门徒攻击民主政治以及民主派的领袖人物,被民主政府以不信神和诱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苏格拉底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三、朗读课文1.听范读,理顺字音。2.自由朗读,熟悉课文。四、整体感知1.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苏格拉底死之前与我们的交谈,及他的从容赴死。2.文章用了哪些方法刻画这一人物?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五、作业1.熟读课文。2.自主查找苏格拉底的相关资料,了解这一伟人。板书设计: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