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月亮月球运动地球与月球构成了一个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运动描述为月球对于地球的绕转运动。然而,地月系的实际运动,是地球与月球对于它们的公共质心的绕转运动。地球与月球绕它们的公共质心旋转一周的时间为27天7小时43分11.6秒,也就是27.32166天,公共质心的位置在离地心约4671公里的地球体内。宇宙间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间的作用,其中所谓"潮汐作用"是重要的作用形式之一。由于地月间距离相对较近,这种潮汐作用更为明显。太阳系天体中,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约为太阳对地球潮汐作用的2.2倍,并远远大于其它天体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由于月球的潮汐摩擦作用使得地球自转变慢,每天时间变长,平均每一百年一天的长度增加近千分之二秒。同时,由于地球自转变慢,使得月球缓慢向外作螺旋运动,目前月球正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样道理,地球对月球的潮汐作用,使得月球自转周期变得与其公转周期相同。月球的自转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的。月球的这种自转,称为同步自转。因此,自古以来,人们看到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我们地球。人类在开始记录地球史的时候,就已通过观测月球位置和位相来计时。通过对月球和太阳周期性运动的研究,使得古代中国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创立了历法。公元前300年,巴比伦的天文学者已能预报月食。月相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光。随着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位置的变化,我们看到月亮被照亮的部分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月相。每逢农历初一,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被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过了新月,被照亮的部分逐渐转向地球,农历初三、四,我们可以看到一钩弯月,称为“娥眉月”;初七、八,看到半个月亮(凸边向西),叫做“上弦月”;到了农历十五或十六,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也叫“望”。从此以后,月球明亮的部分逐日亏缺,到了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看到半个月亮(凸边向东),叫做“下弦月”;再过一星期,又回到“朔”。月相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不停变化着。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所经历的周期平均是29日12时44分2.9秒,称为一个“朔望月”。日食用心爱心专心每当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三个天体连成一线时,日食便会发生。月球阻挡了太阳光,在地球上造成阴影,使某些地区不能接受到部分或全部阳光。至于观测者看到太阳给遮盖了多少,则要视他们身处的地方对月球阴影的位置而定。如果观测者在半影区内,他们会看到日偏食,而身处本影区的人则会看到日全食。在日全食来临之时,天空会逐渐变暗,场景尤为壮观。在食甚前后,太阳圆面被月球圆面遮住,只剩下一圈弯弯的细线。这时,往往会出现一串发光的亮点,像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这是由于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的山峰像锯齿一样把太阳发出的光线切断造成的,我们称之为倍利珠。某些时候,月球距离地球较远,它的本影不能抵达地球,即月亮不能完全把太阳遮盖。在这个情况下,身处本影投影区的人在最大掩食的阶段仍会看到一圈太阳的光环,这便是日环食,而位处半影区的观测者则会看到日偏食。月食月食的原理和日食类似。在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这时如用心爱心专心果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时,应该是半影食,但由于它的亮度减弱得很少,不易察觉,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月食都发生在“望”,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这和每逢“朔”不都出现日食是同样的道理。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因此,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每年月食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从现在到2000年,中国能见到2次月全食(1997年9月17日,2000年7月16日)一次月偏食(1999年7月28日)。古时候,人们不懂得月食发生的科学道理,像害怕日食一样,对月食也心怀恐惧。外国有人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