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重点难点: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了解叙议结合的艺术手法和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作用。教学设想:反复诵读,根据注释,依靠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读懂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合作合作、讨论、探究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背诵《师说》片段,由学生说出作者,引出韩愈及文题。二、学生介绍韩愈的生平情况,师生补充。三、师解题并介绍背景四、学生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疏通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师巡视答疑。五、学生分组归纳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各组选派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成果。然后师展示自己归纳的基础知识,给学生借鉴。(一)重点实词:恨:遗憾。竟:最终。辞服:请降,投降。尤:责怪。遁:逃跑。擅:拥有。沮遏:遏制,阻挡。创残饿羸:严重受创、饥饿衰弱。延:请。讲:考虑(二)通假字:“阙”通“缺”,缺少。“志”通“志”,标志,标识。“常”通“尝”,曾经(三)一词多义: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记载,动词)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传记,名词)/而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以此诟远(介词,用)以示贺兰(介词,拿、把)贼以刃胁降巡(介词,用)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连词,因为)/疑畏死而辞服于贼(介词,引出对象,向)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介词,在)与巡同年生,日月后于巡(介词,比)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介词,到)/何苦守尺寸之地(助词,的)远之不畏死亦明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乐成人之美(助词,的)从而尤之(代词,他,代许远)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四)古今异义词:颜色不乱/不能通知二父志/其老人往往说巡、远事/因诵嵩所读书/贪过分之荣禄。/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日月后于巡/远宽厚长者(五)词类活用:屡道于两府间(道,名作动,走路)贼以刃胁降巡(降,使动用法)(六)特殊句式: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状语后置,省略句)2.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3.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状语后置)4.为所杀(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5.不可为不义屈(被动句,“为”表被动)六、请学生小结本节主要内容,谈本节课的收获。师简要补充。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一)翻译下列句子(投影)1.宁能知人之卒不救。2.此矢所以志也。(二)指名学生简述文章的层次结构,师明确(投影)二、研习课文,领悟探究(一)齐读课文的二、三段,思考:这两段议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生讨论回答后师明确:第二段主要为许远辩诬。第一层是驳斥“畏死辞服于赋”的错误论调。第二层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两个比喻说理:“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用归谬法,指出其不达于理。第三段,为雎阳之战辩护。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类比论证,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作理论论据。(二)再读课文,画出文中对张巡和南霁云轶事描写的语句,朗读并感知张巡和南霁云的英雄形象,并简要概括二人的性格特点。生回答后师明确: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南霁云:有义气,能患难与共;有勇气;强壮有力;恩怨分明;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三)布置小组讨论: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1.本文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说明。2.本文在表达方面具有怎样的特色?明确:1.(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