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寻找时传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2.能力目标:学会“对比”思考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教学要点】重点: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难点: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教学设想】本课的教学过程是:观看影片,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教学步骤】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时传祥,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乡遭遇灾荒,他14岁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那时,城市清理厕所主要靠人工来做,因而产生了“掏粪工”这一行业。时传祥的工作就是每天用粪勺挖、用粪罐提、用粪桶背用粪车运,清理城里的粪便。在旧中国,城里人的居家生活虽然离不开掏粪工,却又非常瞧不起这一职业。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白眼,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时传祥在这些粪霸手下一干就是20年,受尽了压迫与欺凌。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清除了粪霸等恶势力,时传祥真正感到翻身得到了解放。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主席刘少奇曾握着他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文革”期间,时传祥因与刘少奇的亲密关系等原因受到冲击,被污蔑为“工贼”遭受毒打,于1971年被遣送回山东原籍。1973年8月,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指示立即派人把他接回来治病。他随后被接回北京,于1975年5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60岁。他去世之前还反复叮嘱,让儿子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称职的环卫工人。【新课探究】一、解题1.《寻找时传祥》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是《工人日报》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该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发表后引起较大的反响,先后有十余种报刊或选集转载,并被一些新闻院系选为必读篇目。2.作者简介孙德宏,辽宁盖县人,1962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现任《工人日报》编委、一版主编。著作有:《困境中的思索》、《中观新闻论》、《中国房地产狂潮》(合著)、《开发商决策论》(合著)等。3.介绍通讯知识:概念: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文体。类别: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特点:报道祥细深入;注要思想意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可叙可议、具有明显的评论性。4.消息与通讯的比较标题电头、导语篇幅表达方式消息引题、正题、副题有短概括、简洁通讯正题、破折号引起副题无长具体、细致例:(消息标题)“织女”安卧“广寒宫”(引题)四棉设置恒温休息室解决女工休息问题(正题)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文;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偌大(ruò)沧桑(sāng)漠然(mò)老茧(jiǎn)污蔑(miè)挨打(ái)遣送(qiǎn)淳朴(chún)记忆犹新(yóu)颠倒(diān)逝世(shì)黯然(àn)赚钱(zhuàn)糟蹋(tà)糠饼子(kāng)诚挚(zhì)2.词语积累偌大:这么大;那么大(多见于早期白话)。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极大。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诚挚:诚恳真挚。淳朴:淳厚朴实。污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名声;玷污。颠倒:上下、前后跟原有的或应有的位置相反。逝世:死亡;去世(含褒义)。黯然:情绪低落的样子。时兴:一时流行。3.课文整体感知: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梳理结构。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交待了整篇通讯的历史背景材料,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了环境背景。作者在这一部分向读者介绍了这篇通讯的对象是掏粪工人时传祥,“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握了一次手。”“他们死于同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文章一开头向读者介绍了通讯的历史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毁掉了一个掏粪的工人,也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人的良知。为下文介绍时传祥作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