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八下《题破山寺后禅院》备课资料题破山寺后禅院书法题写《题破山寺后禅院》《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一、【诗歌原文】二、【诗歌注释】三、【作者简介】四、【诗歌简析】五、【诗歌鉴赏】六、【写作背景】一、【诗歌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全唐诗》。常建,生卒年不详,唐朝诗人。大约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破山寺,现在江苏常熟山北。最新人教版初中课本(苏教版诵读与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选自《全唐诗》注释:曲(又作“竹”)/都[dōu](又作“俱”)/但(又作“惟”)二、【诗歌注释】1、[曲]:弯折2、[初日]:早上的太阳。3、[禅房]:僧人的房舍。4、[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5、[磬]:(qìng)古代用玉,使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6、[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7、[空]:使……空净。8、[清晨]:早晨的雾。9、[但余]:“惟闻”。10、[曲]:一作“竹”11、[俱]:都。12、[但]:只。13、[幽]:幽静。14、悦:使……高兴1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16.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译文: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静寂,只有钟磐声在空中回荡。三、【作者简介】常建(708-765),字号不详,唐代诗人,祖籍为邢台,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进士,长仕官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2006年有古碑证籍常建的祖籍为邢台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常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于一尉,士论悲之。诗一卷。常建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诗。四、【诗歌简析】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