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上海二期课改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同时努力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要素。因此本节的教学意图就是:1.加强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2.体现知识结论与学习过程的同样重要。3.追求学科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促使学生学术潜力和非学术潜力的全面发展,以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上海二期课改的基本指导思想。科学的原子学说是十九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来的,这种学说大约使用了100年。十九世纪末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还可以再分。不过,原子内部究竟怎样还说不清楚。不久,卢瑟福用金箔作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里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它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于是,建立了原子的核式模型。但是,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还不很清楚。不过,对原子核的认识又近了一步。到了20世纪初,波尔运用先进的量子力学理论,根据诸多的实验事实,提出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各层电子有一定的数目,并解决了物理和化学方面的一些问题。玻尔理论是有局限性的,能成功解释各种原子光谱的是量子力学。怎样让学生体验原子发现的艰巨呢?我设计了以时间为数轴的一条教学主线,在学生感叹时间消逝的过程中,也体会了科学理论的得知不易,并且在辨析合理与否的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再次体验真理的获得要不断地探索。而通过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的讨论,使学生强化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培养构建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第二课时主要探究的是现在的原子结构理论怎样得出的,从19世纪末的1897年发现电子后,在大约20年内科学家们提出了原子结构的以下模型: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结构”、卢瑟福的“核式结构”、玻尔的“能级结构”、量子力学的“电子云结构”。每种原子结构理论的提出都使学生了解其特定的实验基础和背景,提出后也都有应用上的成功和困难;而理论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总是离不开科学实践与科学家们符合实际的大胆猜想与假设,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在回顾科学历史和增强科学素养的同时,学生最终也可以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五个步骤: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再次发现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的教育”!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和无奈的责骂,她更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我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只有学生在主动的体验下,得出认识,同化、顺应旧认知体系,才能顺利建构新认知体系。而且,也只有在这样的体验---认识---感悟的教育过程中受到的教育,才是最佳效果的。这次的教学方式的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能用心爱心专心1够在学习中体验,通过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教育,得到感悟,实现自我教育。教案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结构发现的过程及相关实验,明确它对现代化学发展的影响。2、情感目标:学生通过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体会踏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形成探索科学的意识。3、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原子结构发现过程中科学实验的重要性。2.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体验的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教学方式:自主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流程引言——→阅读绘图——→探究1——→发现问题↑资料1介绍背景资料2——→——探究2←——阅读分析←——思考讨论1思考讨论2积累传承——→感悟今天——→作业用心爱心专心2说明:1.引言:浩瀚的宇宙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而所有的物质和材料都是由百余种元素的原子通过不同组合而形成。只有认识了原子结构,才能了解和学习化学,所以首先就要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2.绘图:以时间的年为数轴的单位,把出现的人物及时间标记在数轴上。公元前4000400800120016002000时间(年)3.资料1: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221年。4.时代背景:封建社会和国王统治,宗教势力强大,人们信神、鬼,信上帝。科学发展要与人文结合。5.资料2:道尔顿的气体实验:红棕色的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