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松阳县古市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1.1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2、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并会初步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教学过程:问:从图中你能找出比较熟悉的几何图形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出问题。)2、对于三角形,你们已经了解了哪些方面的知识?3、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动手画三角形)二、学习概念,探求规律。1、讲一讲:根据学生自己所画的三角形,让他们先讲一讲什么叫三角形,然后教师予以规范,板书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相关概念:三角形的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三角形的内角: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简称三角形的角)。记作:三角形的符号为“△”。如图,三角形ABC记作△ABC。边:AB、AC、BC。角:∠A、∠B、∠C2、练一练:(1)、请你找出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并指出每个三角形的边与内角。(2)、练习:教科书第3页第1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并与同伴交流各自找出的三角形。3、说一说: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看到的三角形例子。三、动手实践,合作探究。1、请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三个图钉,固定在一硬纸板的A、B、C上,用一根细绳绕A、B、C一周,组成三角形ABC(如图)。分四人小组完成下列四个问题:①目测哪条边最长?②比较最长的一条边与其他两边的和,哪一个更长?③改变图钉A的位置(仍组成△ABC),结论有没有改变?由此你发现了什么?④请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你的结论。教后反思:通过一些实际中存在的三角形图案的演示,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之中。通过“做一做”,利用细绳绕三个图钉一周及改变图钉的位置,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思考,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1、展示一组图形,如:铁塔、桥梁、房顶三角架等。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探索过程。通过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