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10-3-1肺肺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左右各一。组织呈海绵状,质软而轻,富弹性,左右肺均似圆锥形,上端为肺尖,下端为肺底,外侧为肋面。肺被肺裂分为数叶,左肺被叶间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被上方副裂及下方的叶间裂分为上、中、下三叶。纵隔面中央有肺门,是支气管、肺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出入肺之处。肺表面包有脏胸膜,光滑透明。肺的颜色在初生儿为淡红色,成人由于吸入尘埃沉积肺泡壁内而呈深灰色。老年人呈蓝黑色,吸烟人肺呈棕黑色。肺实质由导管部(支气管树)、呼吸部(主要是肺泡)和肺间质组成。10-3-2肺泡肺泡为肺的功能单位。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为多面形有开口的囊泡。泡壁薄,直径约为200~250微米,成人肺泡约有3~4亿,总面积可达100米2。相邻肺泡之间的组织称肺泡隔,其中富含毛细血管网、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等结缔组织。肺泡一面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另一面与肺泡隔的结缔组织和血管密接。肺泡表面有两种上皮细胞。扁平细胞(I型细胞):肺泡表面大部分为此种细胞、核扁椭圆形,细胞根薄,光镜下难于识别。电镜下可见肺泡上皮下方及肺泡毛细血管内皮外方各有一基膜,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至少要经过肺泡上皮、上皮的基膜、内皮的基膜及内皮细胞四层结构,有些部位还可见到上皮基膜和内皮基膜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存在。这些结构构成“气血屏障”。分泌细胞(II型细胞):细胞圆形或立方形,表面有少量微绒毛,细胞质内除有一般细胞器外,尚有嗜锇性板层小体,直径为0.1~1.0微米。小体外包薄膜,内富含磷脂、粘多糖、蛋白等,可释放其内容物于肺泡上皮表面,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直径的作用。II型上皮还有不断分化、增殖,修补损坏肺泡上皮作用。肺泡孔为肺泡间小孔,一般一个肺泡上可有1~6个。此孔连接相邻肺泡,并在肺泡扩张时完全张开,呈卵圆形或圆形,为沟通相邻肺泡内气体的孔道,当某支气管受到阻塞时可通过肺泡孔建立侧支通气,进行有限的气体交换。肺泡隔由肺泡间密集的毛细血管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其结缔组织中的网状纤维、弹性纤维及少量的胶原纤维为肺泡毛细血管的支架,弹性纤维与肺泡的弹性回缩有关。在肺泡腔或肺泡隔内,有肺泡巨噬细胞,细胞体积较大,在吞噬灰尘后称为尘细胞。10-3-3气管气管与支气管共同构成连接喉与肺间的管道。为后壁略扁平的圆筒形,上端平第七颈椎,上缘与喉相连,向下至胸骨角平面(相当第4、5胸椎体交界处),分为左、右支气管。分叉处为气管叉。成年男子平均长约10.6厘米,前后径小于横径。女性气管较短,约为9.8厘米。气管由软骨、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气管软骨呈“C”形,约占气管周径2/3、缺口对向后方。约为14~16个,其间以环韧带相连。后壁由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壁所封闭。气管软骨具支架作用,且有弹性,使管腔永远保持开放状态,以维持呼吸正常进行。气管的膜性壁较柔软,有一定舒张性,适于其后方的食管扩张,利于食团顺利下行。管壁分三层:粘膜层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夹有杯状细胞;上皮基膜明显;固有膜内有丰富的弹性纤维、淋巴组织和浆细胞,粘膜分泌物中含免疫球蛋白。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有腺体,为气管腺。外膜由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气管软骨缺口处有平滑肌束和腺体。气管上皮和腺体分泌物是防止尘埃入肺的保护装置。10-3-4支气管支气管为气管叉至肺门的一段管道,左、右各一。左支气管细长,约4~5厘米,比较倾斜,与气管延长线夹角为40~50度,约在齐第6胸椎体高度,经左肺门入右肺;右支气管粗短,长2~3厘米,较陡直,几为气管的直接延续,与气管延长线间夹角为25~30度,约在第5胸椎体高处,经右肺门入左肺。支气管构造与气管相似。只是软骨开始分成片段,不够完整。支气管由肺门进入肺中,不断分支,形成树枝状,称支气管树。支气管分支再分支,称小支气管。小支气管分支到直径1毫米以下,称细支气管。其末端称终末细支气管。10-3-5胸廓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骨和1块胸骨构成。保护胸腔和一部分腹腔内脏器,并参与呼吸运动。肋包括肋骨和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