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诵读、探究;课堂类型:精讲精练;教具:PPT演示文稿、课本;学具:PPT演示文稿、课本;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文学常识(作者、创作背景、议论文的文体知识)。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3.运用议论文的文体知识阅读全文:在阅读的过程中熟练议论文阅读的流程、方法,在运用文体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学重点:1.积累:词语、文学常识(作者、创作背景、议论文的文体知识)。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教学难点:运用议论文的文体知识阅读全文:在阅读的过程中熟练议论文阅读的流程、方法,在运用文体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一、教学目标展示:二、解题:(要点)1.结构:“谈”+“骨气”(“话题式”文题)——中心论点(预测):明确作者对“骨气”这个话题的基本观点。2.内容:“骨”,比喻人的品质,“骨气”是坚强不屈的气节,是一种“英雄气概”,是一种人格、国格。三、积累词语:1.学生展示自读成果:2.教师出示重点词语: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气概嗟来之食施舍隐蔽大声疾呼痛斥拍案而起横眉怒对高官厚禄丞相(解释)吆喝汗青拘囚投降困难四、文学常识积累:(一)学生展示内容:1.作者吴晗;2.创作背景;3.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复习。(二)教师结合学生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1.吴晗(1909——1969),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原名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1934年清华大学毕业,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建国后,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市副市长,并当选为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5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8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生平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对明史研究尤有成就。著有《朱元璋传》《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读史札记》《灯下集》《春天集》《投枪集》《学习集》等,并编有历史剧《海瑞罢官》等。2.创作背景:这篇课文写于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六十年代初期。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我们伟大先人的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汲取克服暂时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斗志昂扬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作者饱含爱国主义热情,带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正义感,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谈论“骨气”的好文章。(探究和练习一题)五、理清结构:(一)学生展示自读成果:(二)教师结合学生展示,明确要点: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二部分(4—9)用三个典型事例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论点,明确无产阶级骨气的本质特征。(三)理清论证思路:1.论点提出:引导思考:既然中心论点已经在第一段提出,那么第二、三段的作用是什么?(要点:第二、三段解释了什么是“骨气”:先引用《孟子》中的话进行解释,从而指出“骨气”的三种类型;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第三段进一步小结并强调“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把“骨气”上升到民族传统精神的高度,照应了首段,并使论点更为鲜明。)2.分析论据:(1)引导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完成以下学习任务:①概括每个论据:人+事+论证观点(《孟子》关于“骨气”的解释);②作者选取的三个论据有什么设计?(2)教师结合学生完成状况,明确要点:三个事实论据包含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从古代官吏到现代知识分子不同类型的典型。他们都是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证明了中心论点。3.了解论证过程:引导学生完成:通读全文,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教师给出方法提示: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内容)+论证的观点。六、拓展:结合探究和练习三题,引导学生讨论完成:议论中的叙事,可以根据需要,或者先议后叙,或者先叙后议,或者边叙边议。试在课文中各举出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