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用尺规作三角形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尺规作图实践操作过程,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尺规作图的技能,能根据条件作出三角形。2、能依据规范作图语言,作出相应的图形,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规范作图语言。3通过与同伴交流作图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体会对问题的说明要有理有据。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分别给出两角及其夹边、两边及其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利用尺规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难点:作图语言的准确应用,作图的规范与准确。教法与学法指导:教学中采用了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再结合课件展示,运用多媒体等手段,直观性强,克服教学中的枯燥现象,同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大课堂容量,达到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根据探究目标和自学指导,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探索、讨论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师:首先提出课本第85页习题3.8中的第三题:“小颖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图(见课本),你能帮他在作业本上画出一个与书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生:自然地引发思考“如何作一个三角形与已有的三角形一样呢?”马上想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及学过的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学生思考后独立回答。对于两种基本尺规作图,找两名学生板演示范,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完成后,请学生试着叙述作法,教师规范学生的语言。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处理身边经历过的事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善于观察生活,并能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能力。同时对两个基本尺规作图的复习是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何利用尺规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呢?”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出示课本86页的“做一做”(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作这个三角形;生:首先画一个草图分析已知的是哪三个元素,对照图形确定后,再明确第一步画什么?第二步?…生:第一步:画三角形的其中一边,使它等于a.第二步:以a的一个端点为顶点,a为一边作∠,第三步:在∠的另一边上截取三角形的另一边。从而作出这个三角形。师:还有没有别的作法?生:我可以先画∠,然后在∠的两边上分别截取两边,使它们分别等于a、b,这样这个三角形就作出了。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尽量语言表达要准确。师:接着说,将你所作的三角形与同伴作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全等吗?为什么?生:全等,根据“边角边”。师:接着出示(2)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求作这个三角形;生:分析后步骤如下:第一步:作一条线段AB,使得AB=a第二步:作∠BAD=∠a,∠ABE=∠b第三步:取AD,BE的交点为C,连结AC,BC,得到△ABC.师:把自己作出的三角形和其他同学作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这些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生:全等,根据“角边角”。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师:出示问题:(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作这个三角形。已知:线段a,b,c求作:△ABC,使AB=c,AC=b,BC=a①请写出作法并作出相应的图形。②将你所作的三角形与同伴作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全等吗?生:两位同学黑板上板书,其余的在练习本上完成。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分析——操作——再分析的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经历从模仿、独立完成作图、到探索作图的过程,巩固尺规作图的技能,循序渐进的会书写“已知、求作和作法”。在完成三个作图后,都鼓励学生比较各自所作的三角形,利用重合等直观方式观察所作出的三角形是否全等。在此基础上,还引导学生利用已经获得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来说明大家所作出的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即说明作法的合理性。四、归纳小结,盘点收获师:谈谈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生:学会了用尺规作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三角形的三边的三角形。师: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根据问题开展活动。问题(1)你都知道有哪些常用的作图语言可以用于描述作图过程(即作法)?问题(2)我们是如何分析作图题的?它的步骤是什么?生:畅所欲言。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前一环节的实践操作,已经有了一定的作图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这两个问题是为了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