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教学内容与分析(一)教学内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涉及到如何列方程以及如何解方程的问题,同学在此之前已学过了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性质解形如“ax+bx=c”类型的简单方程,即只需合并、系数化为1两个步骤。而本节课要解决的方程只比上节课学过的方程多了一步:移项,依据是等式的性质。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同学已经经历了建立“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简单地应用,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同学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一些。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二、教学目标与分析(一)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二)目标分析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是指结合题意,通过设未知数、找相等关系、列方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是要同学在解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中,明确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这些变形过程中每一步的依据,并能正确解出此类一元一次方程。三、问题诊断分析同学在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困难,具体表现在对实际问题理解和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表述。因为这个过程要求同学找到能表达全部题意的等量关系。要克服这一困难,关键是通完成部分实际问题,使同学熟悉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掌握解题的正常程序,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克服可能遇到的困难。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不需要使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基本流程问题探究→巩固练习→应用解答(二)教学情景1.问题探究问题1: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设计意图:以同学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渗透模型化的思想。使学生认识到移项法则是由于解方程的需要有依据地产生的,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法则。师生活动:引导同学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如果多数同学有困难,可接着问:(1)怎样解这个方程?它与上节课遇到的方程有何不同?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等式的性质1。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2、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3、列方程:3x+20=4x-254、解方程并作答。2.巩固练习例2:解方程3x+7=32-2x设计意图:规范解方程的过程,并明白每一步的依据。师生活动:先让同学做,不管对错,都要求同学口述步骤及每一步的理由。变式练习:课本上第91面练习(1)、(2)。3.应用解答问题2:有一个班的同学去划船,他们算了一下,如果增加一条船,正好每条船坐6人,如果送还了一条船,正好每条船坐9人,问这个班共多少同学?设计意图:使同学熟悉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掌握解题的正常程序,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师生活动:同学独立完成,如有问题,相互补充。六、目标检测课本93页习题3.2第2、3题;8、9题。七、课堂小结1、今天你又学会了解方程的哪些方法?有哪些步聚?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2、现在你能回答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