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课题《寡人之于国也》(二)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2.了解几个句式的特点。教学重难点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教学参考《必修四语文课本》《语文教学参考书》授课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专用教室-教学教学二次备课过程设计一、自主学习:文言虚词1.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2)连词,表承接。(3)连词,表转折。(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2)代词,作定语成分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结构助词,的。(3)衬音助词,无义。⑷代词,作宾语成分4.焉(1)句末语气助词。(2)代词5.然(1)指示代词,这样。(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2.结合注解完成学案内容。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1、河:黄河。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然:这样,如此2、鼓;击鼓,动词。之:无实义的衬音助词。3、直:只是、不过。走:跑,逃跑。4、时:时机,时节。5、谨:谨慎,此处意为“谨慎认真地从事”。用作动词。6、罪:归咎,归罪。动词。岁:年成。教学教学二次备课过程设计6.于(1)介词,对于。(2)介词,表比较,比。(3)介词,在。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3)非我也,岁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省略句(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5)(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4.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申之以孝悌之义1.通假字(1)(通“毋”,不要)(2)(通“毋”,不要)(3)(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同“途”,道路)2.特殊词义(1)(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副词,更、更加)(3)(只是,不过)(4)(细密)3.一词多义(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4.古今异义(1)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2)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表示能够、许可。(3)古义:两个词,“然”这样,“而”表转折。今义:一个词,用在复句后一分句的开头,表转折。(4)古义:不要希望。今义:没有希望。(5)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6)(动词用作名词。“生”,活着的人、生者;“死”,死去的人、死者)(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迁移)(8)(形容词用作(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未之有也动词,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课外作业教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