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目标: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悟作者思想感情。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重点:1、学习对比、拟人、列举数据等方法。2、吸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2、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图片及相关资料。3、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或疑惑整理到学习笔记上。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激趣引读。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两组关于罗布泊的图片。一组是昔日的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另一组是今日的罗布泊(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同学们,我们看了以后有什么感想呢?这究竟是谁造成了罗布泊今天这样的悲剧?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板书课题及作者。)二、诵读积累,走进罗布泊。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忧患意识。2、题目中“泊”字和“仙湖”“消逝”说明了什么?今日的罗布泊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根据课文内容圈画出关键性的字词。如“沙漠”“神秘”“绿洲”“仙湖”“改道”“四盲”“青海湖”“月牙泉”。3、纵观全篇,概括归纳全文的思路。全文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开头写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趋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设置问题情景一:精读课文,找出撼人心灵、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揣摩体会其作用。(可从词语、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方面来品读;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读后的感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然后再全班交流。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作者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设置问题情景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我们获得了哪些经验教训?提示: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浑然一体”),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四、体验揣摩,互动释疑。1、体验揣摩:假如你是当年新疆建设兵团司令,你怎么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然后交流各自看法。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2、课外延伸:①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最后一条小溪……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②课外阅读《大自然的权利》(纳什著,青岛出版社1999年出版。)及《湖群,在消失》【板书设计】昔日罗布泊现在青海湖月牙泉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真实形象抒情4、《湖群,在消失》长江中下游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这些美丽的湖泊,容纳百川,调节洪峰,与长江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但是,水土流失和围湖造田使这些湖泊寿命剧减。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