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案总第37课时课题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教学目标(目的)识记政治腐败概况和明末农民战争经过;分析农民斗争进入新阶段。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难点:“均田免粮”标志着中国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在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明末农民战争爆发,最终推翻了明王朝。教学过程:第二节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一.明朝中后期政治危机1.皇帝昏庸腐朽。(明武宗长期不朝;明世宗迷信道教;明神宗不理朝政;明熹宗醉心于木匠手艺)2.奸臣把持朝政。(明世宗时严嵩、严世蕃父子当权)3.出现宦官专权局面。(明英宗时王振;明武宗时刘瑾;明熹宗时魏忠贤)4.土地兼并严重。(根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明帝顺序皇帝姓名皇帝年号皇帝庙号当权者当权者类别8朱祁镇正统英宗王振宦官11朱厚照正德武宗刘瑾宦官12朱厚熜嘉靖世宗严嵩奸臣14朱翊钧万历神宗李贵妃生母16朱由校天启熹宗魏忠贤宦官晚明面临三大问题:农民起义;后金威胁;朋党之争(阉党VS东林党)封建王朝后期衰落的一般原因: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削弱。二.陕北起义1.背景:(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2)明末天灾不断,农民生活困苦;(3)政府加派三饷,激化阶级矛盾。2.原因(课本问答题)(1)根本:腐朽的封建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2)直接:天灾(灾荒不断)、人祸(加派三饷)。3.简况:用心爱心专心(1)王二起义揭开序幕;(2)陕北各地纷纷响应;(3)两支主力分兵出击(李自成:继任闯王)李自成(西安--大顺);张献忠(武昌--大西)。张献忠牺牲地点: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凤凰坡。如何看待“八大王剿四川造成湖广填四川”的谎言?明末四川人口锐减不是因为张献忠(“八大王”)的屠杀,而是因为连年战争,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这才有从湖南、湖北移民的做法。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三.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1.经过:(1)攻克洛阳杀福王(朱常恂)。1641年(2)攻克西安(1643年)建大顺。1644年(3)攻占北京灭明朝。1644年3月2.意义:(1)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给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2)“均田免粮”口号标志着我国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3)迫使清初统治者调整政策(更名田)。分析:“免粮”反映了农民要求平均平等、减轻负担的愿望;“均田”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标志着中国古代农民反封建斗争已开始触及到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从而使农民斗争内容进一步深化并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历次农民起义归纳:(1)秦末农民战争(首创性、突发性);(2)东汉末黄巾军起义(有组织、用宗教);(3)隋末农民起义(分散作战、三大主力);(4)唐末农民起义(流动作战、首次平均思想);(5)元末红巾军起义(反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双重性质);(6)明末农民起义(“均田免粮”的口号);(7)清末太平天国运动(规模最大、水平最高)。(2009年重庆文综37题第(1)小题)材料一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加入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攻占北京后,李自成令牛金星与李岩饮,杀之(指李岩)。由是自成将相离心,宋献策他往,刘宗敏率众赴河南。真正呈现出了解体的形势。宋献策与刘宗教后为清兵所擒杀。第二年(1645年)九月,李自成战败,牺牲于湖北九宫山。——摘编自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1)根据材料一,归纳攻占北京前后起义军情况的变化。(8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的作用。(2分)答案要点:用心爱心专心(1)变化:前期李自成团结知识分子,发挥了他们出谋划策的作用;后来义军内部分裂,起义最终失败(8分)。作用: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2分)。师生互动记录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