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正向解读教案“正向解读”是指依据事物或状况的本来面目进行积极、正向而有个性地理解与诠释。“你是怎么看自己时,你就会怎样去看待世界”。每一个文学作品无论它是怎样的基调(即使是悲观消极的),当我们带着“爱与责任”的眼光去正向解读,就会发现——其最深层次反映出的是作者内心精神世界的一种积极渴望与表达。“正向解读”通过五个层次引导考生由浅入深、由文字表象到思想本质地去理解分析,快速切中作品实质内涵,从而轻轻松松“答”出高分、“赏”出高分。高考详解以2005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贝多芬:一个巨人》为例予以详细说明(原文及详题略)。第一层次:环境的正向解读“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然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就会弄得零乱不堪。”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很容易给人“生活没有条理、杂乱无章的”负面印象,这与该文刻画贝多芬“巨人”形象的主旨显然是不符的。正向解读:他沉心于音乐创作,不愿被其它琐事分心,所以他的房间会“凌乱不堪”;因为音乐创作已经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凌乱”的现象会经常反复出现,所以他不愿让女佣麻烦地打扫。这样分析之后,一个“善良、为了伟大的音乐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巨人”形象,就很贴切原文意旨地呈现出来了。第二层次:行为的正向解读“他无视于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从这样的描述中,如果脱离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很多学生会作出傲慢、孤僻、难于接近等等一系列看上去正确的分析,殊不知这样的理解已经不知不觉地偏离了重心,与作品的原旨背道而驰了。正向解读:因为他的心中音乐最重,同时也因为他知道别人一般都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的怪人,所以才不乐意别人打扰。这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第三层次:能力的正向解读“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听起来,是不是有种“对生活灰心失意、极度沮丧”的感觉?如果我们真的这样理解,就无形中把这句话的负面意思夸大了。正向解读: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而他是一个音乐家,面对这样的遭遇,不可避免地会有所“感慨”(仅仅是感慨而已);当我们联系全文,不难发现他在“感慨”之余并没有悲观,他虽然没有能力改变命运,但他却用他最大的意志不屈地与命运抗争。这,才是作品真正所要展现的。第四层次:信念的正向解读“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很多同学容易走入的误区是只想到贝多芬的不幸:本想成为一座“火山”,可现在却“倒落”了,虽然头颅还在燃烧,可却是在苦苦挣扎着想要“出来”。正向解读:这是贝多芬对自己命运的一个比喻,也是他内心信念的写照。他把耳聋的自己比作“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他并不甘心就此放弃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出了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坚定信念。第五层次:人生的正向解读文中塑造贝多芬的人生形象之处有很多的关键点:他穿着“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面容“愁苦”,头发“蓬乱”……这些都有力印证着他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同时彰显其狂傲与不羁。然而,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巨人”,必然是有其不平凡之处的。正向解读: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深邃的眼睛”,无一不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高考题例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再从其他省市2005年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试题正确答案来分析:全国卷Ⅱ的《春天的梦》——问题: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答案: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从“严冬”到渴望“春天”,是环境的正向解读。)问题: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