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杜鹃枝上标明啼教学目标1.了解杜鹃这个意象。整理文中提到的关于杜鹃意象的诗句、典故。2.能运用杜鹃意象分析相关的诗句。杜鹃是悲的代名词,带有杜鹃意象的诗与悲有关。3.体味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不断地给学生灌输应该作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人。对传统文化中已经固定的意象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教学建议本文思路周先生长期在中国文化中浸淫,而我国传统文化已经把杜鹃定位为一种悲鸟,这种传统意象不能不影响周先生的认识,加上周先生四十五年前曾潜心于鸳鸯中蝴蝶派的作品创作,写哀情小说,名字也取成了瘦鹃。第1段的中心是个"缘"字,着笔于"瘦鹃"笔名的来历及含义。这是对杜鹃的最初理解。段末说波兰民歌的《小杜鹃》是"一片欢愉之声",用"料想"二字带出,显然不是周先生那时对杜鹃的理解,而是为后文点出杜鹃未必悲哀而作的铺垫。第2段的中心是个"情"字。引白居易和马孟容诗,抒写自己对杜鹃的喜爱之情。白诗中的"花落"一词带出一种悲凉的味道,有悲鹃的味道。至于马诗的感情倾向则稍有不同,"枝上"之鹃虽然给人一种叶茂花盛生机勃发的欢悦之感,但前一句"诉尽春愁春不管"又不免给人一种失落之感。但是我们再品昧诗中的两个动词"诉"与"啼"便又有新的发现。如果说,前一个"诉"字是杜鹃对惜春的呼唤,有热情诚恳之意;但是春天对它的鸣叫并不感兴趣,"春不管"又隐含着杜鹃的悲切之情,那么后一个"啼"字则明显是在失望之余的自得其乐,代表的是一种喜悦的味道。周先生爱杜鹃"花鸟同名",但时过境迁,早年那份与杜鹃同哀的意味淡了。在本段中周先生体味到杜鹃并非只有悲哀,还是满有情趣的。对杜鹃的品味,离中国文人为杜鹃的定位远了些。第3段从杜鹃的别名说起,引李时珍的话介绍杜鹃鸟的习性。"兴农事,食虫蠹,分明是一头益鸟","垂涕而道","出于至诚",作者分明在写杜鹃给田家带来的好处。此时周先生聆听着杜鹃的啼声,与杜鹃一起关注着农事。这种情调,是过去未曾感受过的。这更是杜鹃作为一种悲鸟的意象所无法承载的。周先生对杜鹃有"缘"于哀情,淡于"悲"情,乐于"至诚",三种境界,正是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杜鹃的感受不断拓宽的过程。可以用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来理解。课文第4段周先生纵贯古今中外谈杜鹃。先说杜鹃啼声哀切的根源,引述"望帝啼鹃"的典故。详细讲述古代蜀王化鹃悲啼的原因,一是思念故国欲归,二是愧对鳖灵功高难归。欲归不能,欲去不忍,"不如归去"之声,隐含的是别离之苦。又引范仲淹诗,仍说思乡之情;又引康与之词,仍说别离之念。杜鹃鸟的文化定位再明显不过,其声之哀,其情之切,古今一脉相承,凡是在此种文化中成长的人都是认同的。段末几句话,由古及今,蜀鹃入吴地,""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居起、居起","懒得说普通话了"。此时此地的杜鹃在说什么呢?留给读者遐想吧。文章末段,回应第一段《小杜鹃》欢愉之声。从中得知西方文化中似乎并不觉得杜鹃悲苦,反而还有欢愉的感觉,两种文化现象的对照,得?quot;多半是心理作用"的看法。杜鹃就是一种鸟,它本身无所谓悲喜,悲喜都是人赋予它的。也许说明周先生此时并不哀切,或许心中还是一片欢愉呢?这是对杜鹃意象的全新理解。回顾起来,由缘到情,由情到诚;由"归去"到"居起",由哀切到未必哀切。或许正是周先生在玩味花鸟中得到了人生顿悟。本文的写作特点本文无所谓中心,有关杜鹃的中外文化知识构建了文章丰富的内涵,显示了作者深厚文化积淀及用直白的文字表达丰富内涵的文风。意象的讲解本文是篇自读课文,但本文涵盖的知识丰富,而且涉及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概念----意象。杜鹃作为意象出现,初中时学生从未接触过意象这一概念,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未对意象这一文学概念作太多的要求,作为一种文化涵养高中学生应该具备。所以用学生学过的内容引入,以形象化的类比来引出这一问题,既可以省去术语的繁难讲解,又可以让学生容易理解,因而在讲意象时可以用和杜鹃意象相关的秋作类比;可以用梅、兰、竹、菊,可以用折柳……可以这样引入:秋天是明媚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但是在中国,历来就有文士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