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莲美中学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概述·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课题来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所需课时:一课时;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2.比较阅读,理解《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包括自由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2.比较阅读法:以对比的写法为突破口,理解《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3.圈点批注法:充分感知文本,提高学生的感悟鉴赏能力。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多媒体教室、朗读录音带、三用机。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介绍司马光及《资治通鉴》。六、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品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介绍司马光及《资治通鉴》。(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重点字音及朗读的语气、语速、停顿等,要求及时圈点标注。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字音,可以先让一名学生指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多媒体显示:卿(qīng)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更(qēng)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继续注意文中的重点字音及朗读的语气、停顿等。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对于学生读的不准的语句,教师可以重点示范,让学生多试读几遍,用心体会。3.指导翻译(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2)学生把自己的发现或疑问在书上进行圈点标注,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3)小组代表提出组内的疑难问题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补充。4.教师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多媒体显示问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卿今当涂掌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及鲁肃过寻阳蒙乃始就学(2)辨析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翻译下列句子。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③蒙辞以军中多务。‘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⑥卿言多务,孰若孤?讨论明确:(1)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当涂:当道,当权。见事:认清事物。涉猎:粗略地阅读。更:重新。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过:到。就:从事。(2)博士:今:一种学位名。古:当时专指负责经学传授的学官。往事:今:过去的事。古:指历史。(3)①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②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③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④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阿蒙了!⑤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⑥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5.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明确: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6.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学生自由发言:示例①: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示例②:“学”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三)、研读课文,揣摩人物语言、形象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也就是说,读书时要细心揣摩,要真正走进作者心里,走进作品人物心里。下面请同学们分别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用心揣摩文章语言,看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感情。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角色朗读。全班交流,采用“学生交流朗读体会——学生试读,师生共品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