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第五课时:《孔》诗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呢那么,《孔》诗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呢?根据“主题产生”的规律来看,就是赞美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警示人们应树立封建主义的忠贞观,而且男欢女爱必须以遵守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为前提,否则,再美好的爱情都只能以失败告终。这是那个时代对男女爱情的道德约束。也就是说,该诗不是对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进行揭露和批判,反而是为了树立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的权威。得出这个结论,首先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但请读者放心,这绝不是为早已腐朽的封建主义翻案,只是回归到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其次这个结论没有任何想当然的成分,完全是从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诗歌描写的实际得出的这才是符合文艺创作规律的主题思想的解读方式。《孔》诗中描写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这个时代已经是封建社会的乱世形态了,封建军阀割据、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是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为核心统治思想的封建正常统治秩序不能为继的时代;而这首诗最早收录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据《玉台新咏序》说,本书编纂的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男女闺情之作这是对该诗不是以“揭露和批判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为目的的最好注解。《玉台新咏》的编录者徐陵生活于南朝,南北不统一,南朝更迭频繁,也正是一个乱世社会,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文人,身处这样一个乱世,应该说尝尽了正常的封建统治秩序不能为继的苦头,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是像大汉、晋朝那种治世社会的回归,而这种治世社会,只能是以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为统治思想的社会,这是他们的阶级属性和时代局限所决定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幻想那时的他们都是反封建的先驱,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主义的急先锋。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中国不早就进入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了?还要后面的隋、唐、宋、元、明、清干吗?也许有人会说,该诗是民歌,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反封建思想。劳动人民,那也是那个时代受封建统治思想所同化了的劳动人民,他们也不可能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成为反对封建主义的斗士和急先锋有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为证: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很难突破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的,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就表现为“奴性思想”。从《玉台新咏》的“选录艳歌”的编纂宗旨和上述理由来看,说《孔》诗的主题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从诗歌描写的实际来看,贯穿于诗文全部内容的是刘兰芝对真爱的向往和忠贞。她最后宁死也不事二夫,尽管“新夫”的条件比“前夫”好得多。中间的各种插曲都是为考验刘兰芝是否忠贞服务的。劝导利诱(笔者已在发表于《科技信息》2010年第6期上的《刚烈•专情•绝望•轻生》中作过是“劝导”而不是“威逼”的论述),不为所动,这不正是封建地主阶级所倡导的妇女应有的“忠贞观”吗?文末“两家求合葬”,那就是给她树立的“忠贞牌坊”,刘兰芝本身是被休的,但只要你忠贞,宁死不事二夫,那好,你是可以被原谅的,你死后是可以和焦仲卿合葬在一起的。封建社会妇女应有的“忠贞观”,就应像刘兰芝那样,是无条件可讲的,尽管你可能受到很大的委屈或压抑。而刘兰芝正是这样一个心中充满很大委屈却依然忠于焦仲卿的一个奇女子,这样的人物正符合当时封建道德标准,是值得大力宣扬的。如果真如现代评论者认为的是“对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批判”,那么,在“文字狱”盛行的封建社会,这首诗还会堂而皇之地流传下来吗?可见,自从该诗产生以来的封建社会里,包括封建士大夫阶级在内,都没有首先像我们现代评论家那样去解读该诗的主题思想。他们首先赞赏的,无疑是刘兰芝对焦仲卿的忠贞,进而希望刘兰芝能成为整个封建社会妇女们的楷模,成为封建礼教倡导的“忠贞观”的榜样所以,这首诗在《玉台新咏》中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在《乐府诗集》中原题则为《焦仲卿妻》,不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吗?然而,刘兰芝依然是有封建礼教所不容的缺陷的。这个缺陷就表现在她被休的原因上。《孔》诗中刘兰芝究竟为何被休?纵观学术界论述,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