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许三观卖血记》北京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许三观卖血记》二.本周学习目标通过讲解《许三观卖血记》,达到三个目标:1.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了解本文以“重复”和对话的形式来结构全篇的方法,从而体会其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作用。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抓住细节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3.培养学生精读解惑的能力,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三.知识归纳总结1.作者介绍余华,一九六零年出生,浙江杭州人,后随父母移居浙江海盐,现居北京。曾从事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一九八七年开始发表一系列实验性很强的作品,成为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作品有:《世事如烟》《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中、长篇小说。其中《活着》荣获一九九八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活着》中的叙述者“我”是个民间歌谣的搜集者,因下乡采风结识了老农福贵,并由此得知福贵一生悲惨的遭遇。福贵是个旧社会的败家子,滥赌丧尽家财后,以下半辈子的血泪来偿赎前半生的荒唐。小说的重心即是福贵点滴回忆自己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从呼卢喝雉到一无所有的始末时序纵横半世纪,人事的沧桑却仿若昨日。小说最后孑然一身的福贵只有老牛为伴,而他还殷殷勤勤地以家人的名字唤着老牛。这是一个讲平凡人受苦受难的故事。电影版由张艺谋改编,巩俐、葛优主演,并因本片成就了葛优一举拿下嘎纳电影节影帝的殊荣!2.《许三观卖血记》介绍《许三观卖血记》是著名作家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那时主人公许三观还是一个青年,他被周围生活不断地压迫,为了生活,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但是依然无法保证生活,他只能用卖血来维持,每当无奈时,就会想到用卖血来解决。随着岁月的流逝,许三观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儿子治病,坚持15天卖一次血,以还清欠债,最后导致大病不起。小说围绕着卖血的经历,展开许三观生活中的琐事,体现出一个男人所应当承担的某些责任,或许这也正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小说饱含辛酸的经历,但也不乏幽默之处,比如每次卖血前喝足八碗水,这样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了,诸如此类的奇怪想法非常多。许三观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经历了那么多的卖血都可以让他享有花甲(60岁),这也实在是他的命。当今社会不是有很多因卖血而得爱滋病的案例吗?他没有什么意外也就算是对他最好的回报了,还愁什么呢?所以我得出他的人生取向就是为了——安慰生活,宁愿卖血。用心爱心专心3.余华写作风格的几点自述(1)小说写得很精粹,不动声色的陈述中充满着内在的张力。用普通的故事和人物触摸“终极真理”,通过小说来实现某种价值取向。余华:我想起海明威写了《老人与海》以后,批评家们热衷于分析老人和海的象征意义。海明威很愤怒,他说老人与海都没有象征,只有鲨鱼象征批评家。还是海明威的一位友人显示了对文学的洞见:“老人就是老人,海就是海,但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又无处不洋溢着象征。”我年轻时文坛上也一度充满这种游离于叙述之外的象征,比如井、百年老树之类。今天我想说,没有任何东西比作品和人物本身更有魅力,任何添加都是多余的、可笑的。(2)是否也追求小说的故事性、情节性?余华: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每一时期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最初我不会写人物心理,到了《现实一种》我明白了,无须直接写心理,只要去写人物在环境中的状态,这是福克纳给我的遗产。然后我一度害怕写对话,让对话符合人物是个难题,写到《许三观卖血记》,我知道写对话已经没问题了。现在我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把小说写得更吸引人。我们有些作家觉得非写成《尤利西斯》才叫纯文学,我认为吸引人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强作品原有的力量,好读不等于轻浮。我们的纯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