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记叙中场景描写的作用,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让学生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进一步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并由此升发热爱艺术的美好感情。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准确地运用时间词语,理解课文大意。3.了解本文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的体裁特点,理解摹声状貌的说明方法,学习本文摹写声音时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及大、由微弱而喧闹的安排顺序及细致描写。二、教学重点: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三、教学难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四、教学方法:朗读、复述、自读、讨论。本文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让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一、教学要点: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二、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口技吗?下面让我们先听一段录音。(放洛桑口技录音,听完后继续)大家说,刚才的录音属于什么艺术形式?(生答后,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口技漫话》,了解口技的渊源典故,并作相应的补充介绍)这种艺术形式叫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它是一门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活动的声音的艺术。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的结果。在我国明、清时较为流行。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今天,我们将欣赏一场清朝时的口技。(视频显示课题)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二)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秋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文字稍有删改。(三)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宴(yàn)屏(píng)障(zhàng)少顷(qǐng)哗(huá)犬吠(fèi)惊觉(jiào)呓(yì)语叱(chì)儿齁(hōu)咳嗽(sòu)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几(jī)欲少舒(shǎoshū)撤(chè)(四)教师范读课文:(五)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百(条)舌百(张)口(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1、“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京:这里指京城。善:善于,擅长。(先请同学回忆《卖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讲法。)者:代词,的人。2、“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适逢,正赶上。(注意:古今词意不同)。宾客大宴:是“大宴宾客”的倒装句。这句前边可以加上“有一家”。3、“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边。于: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厅事:指厅堂,大厅。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听事”。后来也用在称呼私人家里的厅堂,客厅。之:结构助词,的。施:放置、安放,与现代汉语“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宽度。屏障:屏风。屏,本义是“蔽”的意思;障,本义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来都是动词,合起来成为名词,指屏风一类陈设。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