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二首》教学目标1.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通过质疑,小组互动学习,了解本词的内容。2.体会边塞诗的慷慨悲凉的风格和作者的爱国情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这两首词。教学难点赏析写景语句;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二、《渔家傲》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三、作者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文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四、品读赏析。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下阕借景抒情,传达爱国情感。4.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哪个字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苏州)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是总写。并从三处来分写。5.“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给你怎样的阅读感受?(1)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生活条件艰苦。(2)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肃杀。反映了将士们单调孤苦的生活。(3)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敌人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