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二首》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欣赏诗歌语言。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宁静致远的恬淡旷达。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欣赏诗歌语言。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宁静致远的恬淡旷达。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归园田居》一、导入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是谁呢?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诗人是谁呢?二、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但到渊明时,家境已经衰败,生活异常清贫。他自幼博览群书,早年有远大政治抱负,个性酷爱自由,不慕荣利,不满当时的腐败政治和门阀制度,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因此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很快就回到日夜眷恋的故乡。29岁时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后来又做过参军一类的小官。39岁时,生活艰辛,他躬耕陇亩,在亲友劝说下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天,县吏叫他束带迎接郡督邮,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即辞官归乡。陶潜晚年贫病交迫,甚至不免于乞食,但他高风亮节,不改“躬耕自资”的初衷。他在“偃卧瘠馁有日矣”,快要死的时候,仍然轻蔑地将江州刺史檀道济送的米肉“挥而去之”。三、朗读诗歌1.听范读,仿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齐读诗歌。四、理顺文章大意1.同桌互助,试译诗歌。2.交流难点,理解诗意。参考: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五、整体感知1.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早起除草,傍晚归家。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2.从诗句中,我们看到陶渊明怎样的特点?明确:不善于农耕。向往田园生活。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六、诗歌赏析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明确: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明确: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3.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明确: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明确:点明主旨,表现了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七、拓展赏析并积累:《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八、作业1.背诵并默写诗歌。2.自主积累陶渊明诗歌名句。板书设计:归园田居陶渊明豆——稀晨——月不足惜——愿无违安贫乐道、淡泊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