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以食盐为原料的化工产品(共3课时)第2课时电解食盐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电解饱和实验水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检验相关的实验产物,写出正确的方程式;(2)知道电离方程式的含义;(3)理解氢氧化钠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经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电解在化学工业上的作用和氯碱工业的重要性。(2)通过对近代著名实业家吴蕴初先生的了解,领略爱国主义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1.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的完成及产物分析。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三.教学用品1.U型管、铁棒、碳棒、学生电源、淀粉碘化钾试纸、小试管、酒精灯、酚酞、饱和食盐水2.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设备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因为本节课教学涉及到较多高一新生未掌握的知识,因此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尽量让学生通过对实验事实的认识,来掌握相关知识。2.流程图用心爱心专心1引入:现今我国每年有1000万吨食盐的产量,这么多的食盐主要用于什么?2学生汇报课前查询资料:介绍各种由食盐衍生出的产品3引出电解饱和食盐水,介绍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4学生实验,观察现象,检验生成物。思考、讨论问题5实验结果6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7媒体展示介绍天原化工厂和吴蕴初3.流程图说明(1)实验步骤:先往U型管中加入饱和食盐水(注意留出上端空间),两边各加少许酚酞,再插入电极棒,告诉学生不同材质的电极分别是什么电极,要求学生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阳极产物,用小试管收集阴极气体,做爆鸣实验。(2)电解时要学生观察三处实验现象:何处溶液变红;试纸是否变蓝;收集的气体能否爆鸣。告诉学生能让试纸变蓝的气体是氯气,让他们讨论得出化学方程式(利用质量守恒定律)。(3)写出化学方程式,并用“中国现代化工之母”引出化学史话的教学。(4)电离方程式强调两点:电荷守恒和离子团不拆开表达。在练习中注意给出的都是常见的强酸、强碱,如HCl、H2SO4、NaOH、NaCl等,不要涉及弱电解质。(5)氢氧化钠的性质学生在初中已有所接触,可以让学生通过相关化学方程式进行归纳,教师则主要介绍烧碱的用途。五.教学案例1.情景引入上一节课我们系统学习了有关粗盐提纯的知识,而且课本P25也提到了“我国目前海盐的年产量已超过1×107t,位居世界之首”。那么请问同学们,如此巨大的海盐产量,是否全部用来满足人民的食用了呢?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将他们课前查找的资料向全班展示一下,以此我们来了解一下大量食盐的主要用途是什么……2.实验活动教师用PPT的方式讲清楚实验的注意事项,关键是要把问题清楚地罗列出来,让同学们边实验边思考。具体内容可参考课本P28的“课堂实验”部分。若氢气收集不易,可省略此步。3.突破难点(1)分析讨论①阴极附近溶液变红,说明有碱生成。从原子守恒的角度分析,只可能是NaOH。②阳极生成了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教师告诉学生,这是氯气。③阴极气体点燃有爆鸣现象,是氢气生成。④如何得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程式?在目前高一的水平上(没有电解质、电离的概念,没有系统学习过氧化还原)只有用原子守恒“硬凑”出来:反应物:NaCl和H2O,生成物:NaOH、Cl2和H2。从氯原子入手,应该在NaCl前配系数2,然后导出其余系数,得出完整的化学方程式。(2)补充相关知识及概念刚才在对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谈到,食盐水中存在的不是NaCl分子,而是Na+和Cl-。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课本P29的“资料库”。引出电离方程式的基本概念。4.德育渗透从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程式可以看出,同时有氯(氯气)和碱(烧碱)生成,因此被称为“氯碱工业”。这也是我国近代化工的起源。引出化学史——吴蕴初及天原化工厂,培养民族精神和自豪感。六.教学反思用心爱心专心8电离方程式及其书写9让学生总结烧碱的基本性质及用途本节课紧扣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通过NaCl的用途讨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电解饱和食盐水,并在探究实验产物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该化学反应。应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