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技巧:高考古诗鉴赏训练阅读诗词,然后回答问题。1、闺情李端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注】不忿:怨恨。(1)诗中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错误》一诗中有句名言“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你认为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2、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燕子”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3、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2)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分析作者在诗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4、留春令•咏梅花史达祖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字的妙用。(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5、清平乐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1)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试从这一角度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一句的艺术表现力。(2)“雁来音信无凭”一句,表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6、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柴侍御王昌龄用心爱心专心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这是两首送别诗,两诗诗眼分别是什么?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2)两诗首句都写得别致,有什么相通之处?7、咏钱袁枚人生薪水①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空劳姹女②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拟把婆心③向天诉,九州添设富民侯。【注】:①“薪水”:不同于现在的“工资”,是借代柴米油盐之事。“君”即题目所指“钱”。②“姹女”:少女,东汉灵帝的母亲永乐太后曾专门用河间女工数钱。“铜山”,汉文帝宠臣邓通,曾自铸钱币,景帝时,被抄家,最终穷饿而死。③“婆心”:是仁慈之心,诗人希望天子能设“富民侯”,让九州百姓同走上富裕的道路。(1)这是一首咏金钱的诗。试结合全诗,简要评价诗人对金钱的态度。(2)试赏析这首诗的结构特点。8、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从“情”和“景”的角度分析这首诗。9、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1)结合这首诗的形象,谈谈你对前两句的理解。(2)分析后两句的修辞手法。10、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刘克庄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恒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附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1)分析“曾识恒娥真体态”中“曾”字的作用。(2)结合最后两句,分析作者在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11、秋波媚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1)词中的“哀”、“悲”与“兴”是否矛盾,试作简要分析。(2)作者在词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附参考答案:1、(1)描绘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的画面。(2)早晨的喜鹊声油然引起了深闺女子的惊喜和期望,但是喜鹊声并未给她带来喜讯,却又使思妇的内心陷入极度的失望和怨恨;从而使诗韵味悠长。2、同意。本诗以燕子为歌咏对象,实际上句句关联着自己的茫茫身世,这样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凄楚悲怆之感。3、(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开篇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