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两课时)【教材分析】本文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斯蒂芬·茨威格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犀利、郁郁寡欢、诚惶诚恐”等词语。2.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3.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欲扬先抑的写法。2.自学课文,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重难点突破】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课时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学生:查阅资料,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趣导入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出示文题、作者)二.介绍作者和列夫·托尔斯泰1.老师请学生出示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展示后,老师出示投影,介绍作者。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2.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积累生字新词1.注音髭(zī)髯(rán)鬈(quán)黝(yǒu)黑滞(zhì)留禁锢(gù)颔(hàn)首低眉锃(zèng)亮犀(xī)利广袤(mào)无垠尴尬(gāngà)炙(zhì)热2.释义犀利器宇禁锢尴尬滞留:停留不动。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投影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弄懂词义。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生自行朗读课文思考: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记,并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1.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6~9):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五.精读课文,探究讨第一部分。1.指读:找五名学生每人读一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