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文清新淡雅,描绘了雪后西湖的清绝凝静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复杂的难言之隐。【设计理念】此教学设计重视“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通过分层推进的朗读、文言字词的积累、妙点揣摩的欣赏和拓展迁移的设计,学生能更多地直接接触文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和感受评价能力。【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简约之美;2、体会雪后西湖清绝凝静的意境之美,学习白描手法;3、体悟作者复杂的难言之隐。【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简约之美;2、体会雪后西湖清绝凝静的意境之美,学习白描手法。【教学难点】体悟作者的难言之隐。【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找有关小品文的知识以及作者张岱生平经历的资料,自学文章注解,读顺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导引(一)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找有关小品文的知识和作者张岱生平经历的资料;2、自学文章注解,读顺课文。(二)导入新课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如空谷幽兰般以自己特有的清雅、高洁,惹人喜爱,而《湖心亭看雪》便是其中的精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古典文学中的名篇,感受古人寄情山水的意趣和情怀。(三)简介作家作品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松,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家庭,“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明亡后不仕,晚年避居山中,穷困潦倒,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二、活动过程(一)通读——感知文辞1、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教师听音并正音。(出示加点字拼音练习)nácuìsōnɡhànɡdànɡjiègènɡqiǎnɡ拏一小舟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更有此人强饮2、听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清句读。3、同桌互读,感受文章的凝练流畅、音调和谐。(二)精读——疏通文意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各自译说课文。学生就课文中不懂或不大懂的字词句进行提问。教师梳理学生提问的内容,进行总结:(1)通假字拏:同“桡”,撑(船)(2)一词多义是日更定矣﹙代词,这﹚上下一白﹙全﹚①是②一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惟长堤一痕﹙数量词,一﹚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上下一白﹙白色﹚③更④白更有痴似相公者﹙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3)古今异义①余:古义:我今义:剩下的②白:古义:酒杯今义:白色③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4)词类活用①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②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③一芥:名词作状语,如同小草一般。(5)文言句式①倒装句与余舟一芥。(定语后置,应为“一芥余舟”)②省略句拉余同饮(主语省略。应为“他们拉余同饮”)(6)重点句子翻译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译文: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②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他们)看到我十分高兴,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③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船夫不停地小声念叨着:“别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三)趣读——探究章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课文的层次并讲述理由。明确:【课文结构之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叙事、写景)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叙事、抒情)教师点评:文章自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