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2、理解诗中的思想内容及诗人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2、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的使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借助多媒体,演示生长在不同位置、不同形状的树,让学生展开想像,进而引入课文。(二)作者简介(用多媒体展示,不必作过多的介绍)李瑛(1926—),现代诗人。河北丰润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寒。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在刊物上发表诗作。先后担任解放军文艺社社长,总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作协理事,中国笔会中心理事,《诗刊》编委等职务。他的代表作有长诗《一月的哀思》、《寄自海防前线的诗》、《在燃烧的战场》、《献给火红的年代》、《站起来的人民》、《难忘的一九七六年》等。《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李瑛1980年出版的一本诗集中的代表作,他的诗作有的已译成了外文。(三)、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及音韵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本诗朗读的节奏及押韵的字。2、学生齐读。3、教师再指导,学生通过对节奏和重点的把握,要能初步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四)、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学生思考简要作答:第一部分,主要是“树”的自我介绍:生长地、经历、成长的过程,属于谁。第二部分,主要写“我”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第三部分,是全诗的总结,进一步表现了“我”为人民献身的崇高精神,把诗人感情的波澜推向了高峰。(对学生答案不必过于拘谨)(五)、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联想和想像1、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诗人如何塑造“我”——“一棵树”的形象?明确:这部分包括三节诗,第一节,首行点题,六次重复主语“我”,突出“我”——“一棵树”的形象,主要交代身份(“我是一棵树”),原藉(黄河岸边,长城脚下),并告诉读者“我”并不是一棵刚出生的树苗,而是有着丰富阅历的“能讲许多许多故事,能唱许多许多支歌”的大树。第二节则告诉读者“我”是如何造就成长起来的:山、海的教育,光、露的赋予,炎阳、风雪的铸就,大气和风的融合——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第三节是这部份的总结拓展,从与日俱增广阔的深层意义上交代“我”的身份:不是一般的具体的“树”,是“广阔田野的一部分,大自然的一部分”,“和美是一个整体”,“属于人民,属于历史”。2、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诗人怎样展开想像和联想,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这部分共包括第四~十二节,第四节是这部分的总领,写“我”的生活态度,表现了“我”对生活的热爱。第五~十节是从各个方面具体写“我”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第五、六节是写如何去关心、爱护各种各样的人;第七、八节从树的特点出发,写如何竭尽自己之所能去为人类造福;第九、十节则是借助幻想来表现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之美,但无论是要“流出”“开出”,还是“生长”在各处,都未脱离开树的特点。第十一节是写“我”的理想,第十二节是再次强调“我”和人民的血肉关系。(六)、分析诗歌第三部分学生朗读第三部分。思考:诗人把激情引向高峰,表现了怎样的崇高精神?明确:第十三节用假设的方式对“我”的一生加以总结和回顾,更加深刻、更加真实地展示出了“我”的丰富而又微妙的内心世界。第十四节是结尾,表现了为人类奉献的精神已经浸透到了“我”的每个细胞,崇高的精神必将化作巨大的能量,因此“我”所献给人间的不是一般的光和热,而是“纯洁的”“炽热的”。这样就使得“我”——“一棵树”,这样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完整地矗立在读者面前了。(七)、反复吟读,体会感情“诗言志”,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互相交流。明确:本诗通过“我”——“一棵树”的自述,抒发了诗人热爱人民、为人民献身的强烈感情。诗人抒发的是人民之情,表现的是人民之志,诗要用形象思维,诗人通过想像把“一棵树”塑造成一个新风尚的人,创造了一个献身人类的新的艺术形象。(八)学习诗歌的写法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请举例说明?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辞方法外,还使用了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