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三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二、教材简析:1、与原教材相关知识的对比:本框题内容涉及原高三教材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三个框题的内容。新教材知识点有所变化,删减了《政党制度》一框内容,并浓缩了知识,将原先三框内容浓缩成现在的一框,体系上这一课时内容更加完整,但也需要教师更广地延伸知识,要求学生更主动地学习。2、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这是本单元“三个制度一个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习这部分知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利于理解前边“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联系民主广泛性等相关知识,也将为后边全面理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打好基础。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了解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政党制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所显示的优越性。(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对比及归纳能力。(3)德育目标:让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国情决定的,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内容确定的依据:只有了解了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才可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要坚持这一制度的原因,相信这一制度显著的优越性。难点: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而要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定的依据:学生缺乏对历史的了解,本身经验不足,加之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媒体报道,使得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对党和政党制度的一知半解和不信任,增加了教学难度。三、教法选用及学法指导:1、教法选用:多元课堂元素运用,遵循“问题探究—引导深入—讨论分析—归纳提高”的设计思路,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问题引导教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小组辩论学习法”等等。2、学法指导:通过“创设情境-教师设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和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来自主组织知识,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等。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焦点两会访谈——政治协商,和衷共济》(2007年3月16日)(http://www.cctv.com/video/jiaodianfangtan/2007/03/jiaodianfangtan_300_20070316_1.shtml)之所以如此导入新课,从学生角度是因为避免了文字的枯燥,可以从视觉、听觉上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学科角度是因为政治课和社会生活、社会政治是紧密相连的,从热点两会引入课本知识,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生看完片段并饶有兴趣地讨论的时候,适时地提出问题,导入到下一环节。2、问题引导,小组探究“执政参政,特色鲜明”内容,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和“小组探究学习法”,提出问题后学生以前后桌4人为单位探究以下问题:1、我国有哪些民主党派?他们是什么性质的政治团体?2、我国实行怎样的政党制度?3、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制度的地位和每一项内容)之所以用问题方式让学生小组讨论,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找答案,也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积极讨论过程中,到各组了解他们讨论的结果,并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点拨。3、汇报结果,释疑解惑小组以代表方式回答所设问题。教师在认真听取后,对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点拨、强调,并用练习的方式加以巩固:(1)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学生主要是容易对“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