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故乡人》北京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故乡人》二.本周学习目标通过讲解《故乡人》,达到三个目标1.了解汪曾祺的作品和他的创作风格。2.阅读文本,把握三则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3.品味汪曾祺富有个性的语言,欣赏作者“平淡之中见神奇”的高超的文字功底。三.知识归纳总结1.作者介绍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出生于1920年3月5日。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略高于“秀才”)。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1897——1959)多才多艺,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学过很多乐器,也喜欢养鸟。汪曾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他从小看父亲作画有关;父亲的随和、富于同情心,对汪曾祺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1939年——1943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曾先后在昆明、上海的私立中学任教。后又到北京历史博物馆任职。北平和平解放后随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到广州、武汉,最后又回到北京市文联工作。1954年,调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自1950年到1958年,一直任文艺刊物编辑。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地区的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当农业工人,劳动四年。1962年初,调到北京京剧团当编辑。汪曾祺20岁开始发表作品。年轻时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较深。晚年作品渐趋平实。提倡“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主义”。但又主张现实主义要容纳各种流派,民族传统要能吸收一切外来影响。汪曾祺的小说乍看似乎不讲究章法结构,然而那是“苦心经营的随便”,因而他的小说被称为“散文化”小说。在语言上,他却非常重视。汪曾祺的语言干净自然,他要求自己“能不说的话就不说”。汪曾祺的小说包括《鸡鸭名家》、《异秉》。1980年8月12日写出了《受戒》,发表于1980年第10期《北京文艺》,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之后,作家即一发而不可收拾,陆续写出了《岁寒三友》、《大淖记事》、《王四海的黄昏》、《故里杂记》等,共六十多篇,形成了故乡小说系列。80年代初,汪曾祺像一颗耀眼的明星出现在文坛上。有人说他重续了中断近四十年的文学传统,重温了废名、沈从文的余热,好似一缕清爽的风,给当代文学启开了一道门,把小说带入到另一种境界。与“伤痕”、“反思”和“改革”文学不同,汪曾祺的故乡系列小说更深入人的内心,显示了“人”的回归,体现了人性的关怀。汪曾祺在71岁那年重印自选集的时候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我觉得我还是个挺可爱的人,因为我比较真诚。”2.汪曾祺创作风格(一)汪曾祺的人品和文品都充盈着童心的魅力。童心的生成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汪曾祺的成长历程;二、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童心的浇灌形成了汪曾祺故乡系列小说的审美趣味。综观汪曾祺的人生历程和创作轨迹,“不失赤子之心”的确成了汪曾祺毕生为人为文的不懈追求。汪曾祺在气质、修养、情趣上深受其父的影响。他像他父亲一样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兴趣,充满好奇心。一颗心总为每一种新鲜的颜色、新鲜的声音、新鲜的气味而跳。生命充满内用心爱心专心在的活力。所以他才能洒脱地审视世界,在自己的笔下营造起童年的殿堂。汪曾祺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珠湖的渔舟,大淖的烟岚,戴车匠的车床,小锡匠的锤声,陈四的高跷,侉奶奶的榆树……都给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回忆。我们可以想像19岁离家以前的汪曾祺纯洁无瑕,不谙世事,他的心灵明净如水。正是这样的童年养成了他善良、优雅、文弱、安分守己的天性。也正是这样的童年决定了他未来的发展道路和成长方向。一个人的童年究竟以何种方式在记忆中呈现,与他以后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每个人对童年的回忆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参照物的。19岁以后的汪曾祺开始踏入残酷的社会,经历各种波折:西南联大肄业;上海失业,陷入困顿甚至想自杀;1958年被强制划为右派,下放农村改造;文革期间,起落沉浮《沙家浜》,政治的魔杖时而使他坐冷板凳,时而把他推向个体荣耀的高峰,汪曾祺因此心灵备受煎熬,痛苦不堪……面对磨难,不同性格的人会作出不同的选择。汪曾祺在饱受磨难之后,采用重返童年的方式与亲切的故土,淳朴的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