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五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就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2、积累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3、学习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课文学习《伶官传序》提起欧阳修,相信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实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编写过两部史书:《新唐书》(与宋祁等合写)、《新五代史》。《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公元907年至960年间梁、唐、晋、汉、周五代史实。解题《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传中说:“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于此用事,遂至于亡。”正是由于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坏。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原是伶人,艺名郭门高)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死。按照《新五代史》的体例,多数传文的前面有一段序文,用来评论史事。《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红词语。(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无忘乃父之志(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4)抑其成败之迹(5)举天下之豪杰(提示:(1)推究(2)你的(3)当他;绳子(4)或者(5)所有的)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1)梁,吾仇也。(2)此三者,吾遗恨也。(3)盛以锦囊(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5)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6)智勇多困于所溺(提示:(1)判断句(2)判断句(3)倒装句(4)倒装句(5)被动句(6)被动句)3、指出下列加红词语的用法。(1)函梁君臣之首(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提示:(1)函,名词用作动词,指用木柙装(2)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3)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4、注意下列加红词语与现在用法的区别。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提示:“从事”在原文中是指一般属官。现在作动词)内容分析1、如何划分本文的结构?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2、作者以“呜呼”为全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为全文奠定了叹惋的基调。3、找出本文提示中心的语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话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4、文章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如何划分比较合适?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5、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问题思考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主要主要采用了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2、本文在句式上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多用对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请同学们从文章中分别举一些例子。(1)对称句a1虽曰天命b1满招损a2岂非人事b2谦受益c1忧劳可以兴国d1祸患常积于忽微c2逸豫可以亡身d2智勇多困于所溺(2)反问句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c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