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熟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个人成长的几个事例,讲述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体会。提高鉴别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能力。教学重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教学难点⑴旧唯物主义的缺陷。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方法⑴运用正反比较的方法讲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对概念以及二者的根本对立与分歧。⑵运用纵向比较的方法,从唯物主义的发展中,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⑶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联系学生实际,讲述为什么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教学过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多媒体显示)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多媒体显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本课重点。讲解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把第二段的理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说准。至于第一段和第三、四、五段的史料介绍主要是帮助大家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讲解时可采取概述和重点相结合的方法,第一段可重点介绍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观点,第4段可重点介绍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的观点,介绍不是目的,目的是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分别找出课文中列举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唯心主义思想的观点。)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多媒体显示)(I)“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2)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3)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5)“气者,理之依也”。(学生阅读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唯物主义观点,解释(4)。)唯心主义思想和观点:(多媒体显示)(l)“心外无物”;(2)“存在即被感知”;(3)“物是观念的集合”。(学生阅读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唯心主义观点。)想一想:“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为什么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简单解释,并介绍荀子、贝克莱等哲学家的生平。)(多媒体显示)荀子生卒年月,前313-前238年;籍贯,今新绛;业绩及主要著作,思想家、文学家,著有《荀子》篇。发展了先秦的儒家学说,使之从不切实践的形态走了出来。荀子,是儒家的发用心爱心专心展,法家的开拓,开创秦朝以法治国的先声。汉以后的“独尊”的儒学,实质是荀学。如此说荀子既是法家的鼻祖,又在儒家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的政治历史实践中影响深远。贝克莱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鼻祖,是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其空间知觉学说对心理学有重要贡献,影响马赫主义、实证主义,并促进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贝克莱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曾经在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和任教,后任该院研究员。他还在北美洲等地进行过传教活动,回国后担任爱尔兰克罗因地区主教。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1709)、《人类知识原理》(1710)等。贝克莱主要生活在18世纪上半叶英国革命后进一步牢固统治的时期。他极力维护宗教,教诲民众内心忠诚,并把自己的哲学论证与宗教信仰结合起来,提出了存在即被感知(esseispercipi)这一著名的哲学论断。亚里士多德生机论心理学思想创始人,其心理学思想乃为古希腊心理学思想总汇,对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机能主义、联想主义和精神分析均可溯源至此。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是希腊城邦奴隶制处于严重危机和濒于危机的时代,也是马其顿王国统一希腊的全盛时代。他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其父是马其顿的御医。他是柏拉图的学生,在柏拉图学园学习、研究达20年之久。此后,他到小亚西亚一带讲学,当过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创办吕克昂(Lyceum)学园。他建树颇丰,著作宏富。其中,〈论灵魂〉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心理学的专著。该书概述了前人心理和行为的观点,并提出了对心理本质和功能的见解,探讨了对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欲望、...